时间:2024-05-08
成继宗
[摘 要]文章以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困生形成原因作为切入点,提出在中学学困生转化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措施,比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重视榜样的熏陶作用等。
[关键词]中学;学困生;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7-0086-03
学困生,是指学习有困难、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达不到同年龄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学困生与普通学生一样也具有进取心、自尊心,他们也渴望进步,渴望被肯定、被赏识,但学习上和思想上的落后会使他们逐渐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最终自暴自弃。如何转化学困生是中学教师需要面对的既棘手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以便帮助这些学生进步,使他们逐渐摆脱学习困难。
班杜拉作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在传统行为主义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环境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更强调个人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以交互决定论为依据的社会学习理论,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
(一)波波玩偶实验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普及,暴力事件也不断增加。针对这种现象,班杜拉将研究视角转向青少年是否会因为观看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血腥镜头而学会暴力行为。班杜拉与研究小组在小房间里摆放了很多玩具,其中有一个波波玩偶(类似于不倒翁),击打它,它会立马反弹。为了得到结果,班杜拉在房间里孩子玩耍各种玩具之时,为实验组的青少年播放女子用各种手段击打波波玩偶的短片,十几秒后,青少年回到房间找出各种其他“武器”开始击打玩偶。
在实验中,班杜拉观察得出: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采取相应行动,如果想要改变一个人,就必须要改变他的行为,而如果想要改变他的行为,就必须要改变他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社会学习理论。
(二)三元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证明学习并非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联结,人的思维认知可以帮助人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取知识,而社会学习过程中,学习受环境、个体和行为三种因素影响。班杜拉认为个体因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也同样会受到个体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行为并非其影响结果的终极输出,而是与个体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其中一个要素。个体、行为、环境三者互为因果,且每两者间能够互相影响与决定,三者紧密联系、交互决定。但是班杜拉也强调,三个因素并非有同样大小的影响力,模式也并非固定不变,在不同情境、不同个体中均存在差异性表现形式,但是当情境作用较弱(相对固定)时,个体因素将凸显为主因素。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观察学习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注意过程是观察者关注榜样行为的过程,学习者可以对示范进行选择性观察并且提取信息;保持过程是观察者记住榜样行为的过程,学习者在观察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关行为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后续使用,并且在现实情况之中,注意过程与保持过程相伴发生,在其共同作用下产生观察学习行为;复制过程是观察者将早前保存的相应符号(榜样行为)转化为自身行为,其中自我效能会发生强烈作用,从而促进符号的转化;动机过程则是观察者因表现行为受到赞扬,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某种原因表现出示范行为。
(四)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理论
学习是一种直接经验的强化,班杜拉在此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替代性强化及自我强化。班杜拉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人类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观察者无须经过直接反应,而更多的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转向进行个体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也同样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自我强化是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个体行为表现符合标准,个体即对自己作出奖励,如不符合标准,便对自己进行惩罚,是一种强力的自我控制技术。
二、中学学困生形成原因
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論出发,学习行为并非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学生不断进行观察学习与自我强化,其中影响观察学习过程的有环境、个体和行为三种因素。我们对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也同样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环境因素
1.学校教育层面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部分在职教师仍然采用20年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课文识读、朗读、讲解、翻译、知识点汇总、做题强化(以英语学科为例)。不仅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双方缺乏情感投入,而且教师将升学考试作为贯穿初中三年的唯一目标,只重知识灌输,学生陷入被动局面,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不能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其中,在观察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逐渐转化为学困生。
(2)教师缺乏一定的情绪感染力。部分教师由于对学生厌学的主客观因素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使教学走入误区。例如两位英语教师上课,第一位进入课室内不带有任何情绪,平淡开场道:“Good morning!Lets start the lesson. Look at the blackboard.”一边表达一边调整授课情绪。而第二位教师则面带笑容开场:“Good morning, class! How are you? Lets start our lesson, shall we? At first, lets sing a song, OK?” 接着该教师带领学生唱歌并且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授课环节作准备。两位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截然不同的开场,正反映出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与情绪准备,内容丰富且能调动学生情绪的课堂才能够被学生作为观察样本,进而模仿,最终自我强化至个人的学习行为。
2.家庭教育层面
教育作为系统性工程,家长也是其中重要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家长在日常行为过程中充当学生观察的样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家长需要为学生创造学习与成长的良好环境,有目的地引导教育过程。如果家庭教育相对落后,学生在学校课程之后缺乏良好的环境指引(比如家长自身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在家里只是上网或者接打工作电话),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长期处于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對学习失去兴趣。另外,还有更多的家长在家庭中为给予学生相对宽松的环境,表现为过渡溺爱,使得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又或者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过分干预,成绩至上,家庭气氛紧张,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在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和学习态度方面可能存在相关问题。首先,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时出于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认真学习,而学困生通常不存在较强学习动机,多为受教师逼迫或碍于父母期望而进行抵触性学习。另外,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新知识不敏感、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目的不明确、求知欲望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于学习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无法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因而在注意力稳定方面明显地差于优秀学生,而学生注意品质的优劣又恰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行为与个体、环境的交互
学习活动与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会影响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学习行为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变。在学习行为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始终是渗透其中的,三者处于三向交互的状态。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个体学习行为更易展开,并且能激发出个体更强的学习热情;反之,不舒适的学习环境不但会干扰个体学习行为的发生,还会使个体对学习行为产生反感,逃避学习,成为学困生。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中学学困生转化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学学困生形成原因既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也有行为因素。如果要转化学困生,可以从行为获得的观察学习入手,让学生通过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四个过程形成学习行为,另外需要利用外部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交互作用,提高学习效果。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学生自我期望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
(一)引导学困生自我强化:提升自我效能感
1.思想教育
首先需要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一方面在思想层面引导学困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观,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凝聚时代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困生群体的思想,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其观察样本,让学困生群体观察正确的学习行为。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不断加强校内文化建设,提高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学校需要营造良好学风,净化校园环境,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与低俗文化的渗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重视美术、音乐、文化鉴赏等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还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困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实践活动也能够为学困生群体创设体验机会,让学困生复制学习过程并最终获得成功,有效提升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逐步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产生自觉学习的动机,从而出现更好的学习行为。
(二)重视替代性强化:利用榜样的熏陶作用
由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可知,观察学习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榜样行为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学生看到他人因某行为而得到奖励,便倾向于做出该行为;看到他人因某行为而受到惩罚,则会避免做出该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作为鲜明的学习对象,让学困生群体容易接受。
1.家庭榜样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很重要,为了有效转化学困生,不能忽略家庭的作用。家长应该与教师密切联系,以自身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通过营造出家庭学习的良好氛围,带动学困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也可以设立一定的竞争机制,父母与孩子同时进行识读与记忆、完成手工任务、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不断强化榜样形象,提高学困生学习热情。
2.学生榜样
班级是每位学生最主要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在班上为学困生树立一些典型榜样。可以考虑对每一位学困生进行帮扶结对,比如1+1、多帮一、集体辅导等,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同学之间集体讨论攻关,共同进步。其中尤以1+1形式在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制订学科学习计划,从学生视角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两位学生在良好学习气氛中加强合作、互帮互学,其学习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帮助学困生转变的过程中应对进步的学困生给予表扬与肯定,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典型榜样,丰富其余学困生(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使得该部分学困生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在中学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我们应认识到智力与天赋并非学困生产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和家庭在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怀不到位。我们应该更好地借鉴国内外前沿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将学困生现实问题与研究成果相结合,寻求理论与实际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力争为学生的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彤彤,左彤云,张林.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学困生转化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J].学理论, 2012(15):200-202.
[2] 刘秀珍.初中阶段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1(11):56-5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