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学生淡化艰苦奋斗精神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4-05-08

陈志强

[摘要]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过时。加强中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补他们的精神之“钙”、强他们的意志之“骨”。

[关键词]中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21-0081-02

***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只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凝聚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即使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也要努力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时下,许多人因为条件的优越而放弃、忘记了艰苦奋斗,忘记了拼搏上进,这样的人很难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今时今日,艰苦奋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维生素,民族的进步需要它,国家的发展需要它,个人的成长更需要它。因为只有艰苦奋斗的人,才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只有由不懈奋斗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了。当前,家庭与学校对中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经过多次的观察和实际调查发现,现在不少中学生漠视勤劳俭朴美德和艰苦奋斗精神,追求享乐,稍遇挫折就萎靡不振。笔者曾与这些学生交流过他们的这种状态,他们居然很自豪地告诉笔者这是时代潮流,他们认为艰苦奋斗是笔者那个时代的事,与他们无关。中学生的这些言行不能不令笔者担忧。

一、分析和思考形成这种社会现状的原因

1.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从物质层面上讲,现在的孩子几乎无罪可受,无苦可吃。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给孩子温暖,只给孩子甜蜜,只给孩子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不会考虑孩子的未来发展,不会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等品质教育,不会对孩子进行抗挫教育,从而导致孩子精神上的“佝偻”。有些家庭提倡富养孩子,由此产生了“富二代”。要知道,不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云南曲靖小伙崔庆涛、河北衡水姑娘王心仪通过苦读终于考入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他们用成绩证明“寒门亦能出贵子”,用行动证明“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当然可以不经历贫穷,但一定不能缺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格。

2.学校不够注重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学校不能结合新时代青少年思想行为及精神面貌所表现出来的“营养不良”症状,适时有效地进行勤劳俭朴品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农村学生享受免费营养早餐是一项福利。可是,学生用早餐奶互相喷射,将白花花的馒头当成球在教室乱滚的现象层出不穷,让人触目惊心。翻阅历史,多少回中华大地上饿殍遍野,乞丐载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每个奋斗者、拼搏者的必经之路。世界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瓶罐罐。有一天,他在火车上偷做实验,一不小心引起了爆炸,列车长毫不留情地掮了他一记重重的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物质上的贫乏,肢体上的残缺,并没有使他灰心放弃,他更加刻苦钻研,并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一代伟入毛泽东,少年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步行了二十多里的山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他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正因为毛泽东有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使他能够不断地去追求理想和抱负,并最终成为新中国杰出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生的酸苦。他在给人做苦活累得腰酸腿痛的情况下,也要抓住每一刻时间去阅读,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练写作。不懈奋斗的他,经过长久的努力,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有丰裕条件和优越环境的人不一定能成才,处于逆境的人也并不是不能成才。逆境能激活人的奋斗激情,能带领人走向成才之路。在逆境中磨砺出来的那种坚韧的品质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纵观人类五千多年的漫长文明史,凡是为社会文化艺术宝库增砖添瓦、为人类发展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那些人,大多都曾身处逆境,逆境就是练就他们非凡智慧的火炉。

艰苦奋斗就是中学生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补他们的精神之“钙”,强他们的意志之“骨”。那些思想懒惰、得过且过、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的学生,还有那些遇到挫折困难就裹足不前、不敢直面现实的学生,他们在精神上是“缺钙”的。

3.未能形成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环境氛围,缺乏潜移默化的影响。市场经济催生的商业文化倡导高消费,这使得人们更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的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北宋司马光曾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人日:“俭,德之共也。”我们国家之所以在短短71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是因为我国人民一直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中国共产党,也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艰苦奋斗创造了新中国的发展辉煌,以及“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经济发展新亮点。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鲜活的艰苦奋斗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储备成长能量,进而促进自身发展。正如古人所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传家宝绝对不能丢。

时下,中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高度重视。加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二、加强中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途径

1.从家庭教育抓起。家长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发展,要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给予孩子温暖的同时,让孩子受到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锻炼与成长。诚然,我们并不追求、向往贫乏的生活,但贫困带给我们的现实经历、磨炼却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纵观古今,凡有所成者,皆历经了苦难、失望、挫折、无助,也正因如此,方才磨炼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心无旁骛地置身于人生事业。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2.从学校教育人手。学校要重视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缺乏自尊、自强、自立精神的“軟骨”现象,进而切实加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教育。2019年甘肃省委下发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笔者所在学校响应政府号召,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了学习。红旗渠、青藏铁路、引洮工程的成功建设,取决于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努力;“两弹一星”精神、孔繁森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女排精神等,都是值得中学生学习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学校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

3.要唱响艰苦奋斗精神主旋律,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读物、电视媒体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讲好中华民族几千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故事,宣传好新时代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典范,使中学生时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处处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进而逐渐增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难以独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教育者必须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及社会要承担起培养教育中学生的责任,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想行为特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的教育活动,共同为中学生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新一代中学生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马芳平,武岩.论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当代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31-13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