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李发扬
[摘 要]在教学体系完善发展的背景下,体育学科实现了各个教学阶段的全面覆盖。同时,体育学科对学生体质、心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教师将体育教学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全面延伸,能够引导学生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参与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因此,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影响,挖掘学生个人的运动潜能,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美学,将真正发挥体育对教学的促进价值。文章从体育对教学的促进价值分析出发,结合学生成长实际,综合探究发挥体育教学促进价值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体质改善;心理引导;体育;促进价值;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8-0020-02
传统体育教学仅从学科本身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未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锻炼观念,未能实现体育教学“身心锻炼”与“育人”的双重价值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引导学生将锻炼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之中,从本质上实现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理想效果。
一、体质改善、心理引导:体育对教学的促进价值阐述
1.体质改善:显著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中,要打破传统的“竞技性”教学思维,注重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纳入个人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推进体育教学的“生活化”。通过发挥体育运动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体质改善价值。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改变体育运动学习理念,从传统的应付体育测试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生活化”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追寻体育锻炼的价值,克服自身错误习惯,为改善学生体质提供帮助。
2.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思维
在心理引导方面,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学习、适应和掌握运动规则,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敢于挑战、不畏困难等精神。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集体性体育项目的优势,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效消除学生的“个人主义”心理。利用长跑训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耐力素质,使学生有勇于克服困难的韧性。
3.全面成长: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动力支撑
体育对教学的促进价值,本质上表现为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影响。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后,形成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的心理变化,从而能够以最佳状态参与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发挥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特点,也使学生形成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地看,体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教育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测试,而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锻炼意识和健康观念,实现学生主动锻炼、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
二、发挥体育对教学促进价值的实施策略
1.价值基础:以兴趣教学为指引,培养学生形成积极锻炼意识
体育对教学的基础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学生能够以最充沛的精力参与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第一,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有趣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锻炼的转变。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除了动作示范,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教师要注重做好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评价,尤其要改变传统的“结果论”,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确保学生形成积极、主动锻炼的正确意识。比如,发挥大数据的数据收集、分析优势,对学生的体能素质状况进行分析,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侧重性的体质测试标准,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提供相关的体育锻炼建议,通过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匹配性,真正实现学生体质的有效改善。
2.价值传递:以精神引导为依托,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教师要发挥体育在学生心理方面的促进价值,发挥体育运动项目的精神性与实践性优势,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心理。第一,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要注重将心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做好教学总结和答疑工作,升华学生对体育教学价值的认识。比如,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时,通过小组对抗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才能取胜”的根本理念,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健康心理。第二,教师要将学生的健康心理渗透到其他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敢于直面难题。
3.价值回归:以意识塑造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规范
利用系统化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规范是体育教学的价值回归。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的心态,教会学生将体育锻炼意识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回归。第一,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除了开展体育技能和知识理论教育,也可以“穿插”融入營养学和运动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与个人健康的内在关联形成直接认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生活”的核心意识。第二,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形成严格自律、时刻约束的意识,尤其要引导学生积极改善个人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不良习惯,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健康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身心素质。
综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发挥体育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形成“大健康观”理念,使学生将体育锻炼与生活、学习相融合,真正改善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孔艳君,刘喜林.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181-182.
[2] 刘俊.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运动,2018(12):116-117.
[3] 王怀虎.新课程理念下普通高校从“适教课堂”到“适学课堂”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价值研究[J].才智,2019(27):111.
(责任编辑 黄 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