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8

石美霞

[摘   要]现代教学要着重从教学的情景入手,加之感情联系,把培养学生思维作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思维,充分展现教学的魅力,产生双倍的影响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力,学生有了好奇心才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在激发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高效进行同化、顺应、重组,进而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习得知识或解决问题,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兴趣;激发;吸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8-0047-02

八年级是物理的起始学习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学生应该充满好奇,渴望探究。但我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反映出,繁重的中考压力使得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任凭教师把知识强调得多么重要,他们依旧铜墙铁壁,刀枪不入。我认为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受语数外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不知物理怎么学,是像语文、英语那样背,还是同数学一样算?一时让学生摸不着头绪,知识越丢越多,逐渐丧失兴趣。②受课时的限制,物理不能像语数外一样天天有课,学生看不见教师,往往就忽略了物理课。③受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为了完成中考的要求,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觉“学而无用”。以上原因的出现,导致物理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

一、创设情境,融入课堂,激发兴趣

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对科目的期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科目、不同学习重点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难度系数不能过高,否则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能过低,否则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如果有必要设计难度高的题目,应该注意层层递进,在探索中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

就拿“浮力”来说,浮力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是物理学科的难点,学生如果以日常的生活经验为引领,会朝错误的方向思考,他们会从物体的质量、体积等方面来思考关于浮力的问题。为了树立一个正确的思维,教师要逐渐引入问题,按照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先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精彩的水底世界视频,等到学生被吸收其中的时候,再对学生提出问题。问题需要具有对比性,类似于:为什么巨轮可以漂浮在海上,很薄的铁片却不能?一艘轮船从比较小的河里行驶到宽广的大海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然后再做实验,拿一个盛满盐水的烧杯,在烧杯中放木塊,可以看到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把石子放入水中,可以看到石子很快沉到水底。再拿盛满清水和盛满盐水的烧杯做对比,在这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两个鸡蛋,可以对比看出盐水杯中鸡蛋会漂浮,而清水杯中鸡蛋会下沉。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就产生好奇心理,他们会疑惑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漂浮有的东西会下沉,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液体里面,一个会漂浮一个会下沉?这个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疑问也很多,对学习新的知识十分感兴趣,教师正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引出物体漂浮条件的课题。在层层递进中,学生一点点地解答自己的疑惑,解答疑惑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以实践引出理论知识的方法,比直接理论教学知识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具有直观性,也更具感染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也会使学生明白在物理中实验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到学习物理应该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存在特殊性,物理的基础是实验,实验操作在物理的教学中十分重要。正因为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也要在实验操作的地方留心,着重说明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以语言来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二、体会情境,参与探究过程,提高兴趣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是“一种探求意义(概念)的经历”。在这句话中,主要强调了科学是一种经历、是一个过程。所以说,物理是一个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科。所说的实践操作就是要强调学生动手,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科学,将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验中去,以直接动手的操作方式来消化和接受理论知识,再利用理论知识主动做实验。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不但使他们可以学习到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力,挖掘教学资源,设置符合学生实践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投入物理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瞄准结论,只让学生记住公式、定义、概念,而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中具体操作的活动就是研究科学的活动,真正的科学是在具体实验操作之中发现的合理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因此教师必须抛弃唯结论探究的方式,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减少“指挥”,尽可能体现将学生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如何利用多种办法,合理、恰当、自然地引导学生体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未知世界,使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比如,在进行杠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带木棍,用手搬一块大石头,学生搬不动,再教学生用木棍撬石头,这样石头会被撬起来的,然后再问学生为什么搬不动的石头可以用杠杆撬起来?怎么撬更省力?学生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再教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让他们充分掌握杠杆的原理,然后自己总结。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有了实际的学习体验,也学会了总结,将真正的科学知识学到脑中,他们会十分开心。

学生年纪尚小,一般都热爱运动,假如教师在物理课堂中加入实践操作,利用学生天真爱玩的这一特性,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之中,参与到科学实验之中,学会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也会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以不同的知识点为基础,设计一些实验,比如通过皮肤摩擦来产生热量学习摩擦生热,让学生用手压着漂浮的木块,感受压力和浮力的变化,再从溢出的水中,明白液体与体积的关系等。利用这些同日常生活存在很多联系的实验,让课堂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这些实验的操作也会非常有意思,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爱上了学习。

三、回味情境,享受成功,增加兴趣

不少教师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小实验等不断地进行尝试,培养学生在动脑、动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因此,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主动收集材料,是把物理课堂和日常的生活相互联系的方法。教师更应该引领学生寻找资料,选一些符合教学活动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也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学习与运动的相关章节之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机场周围会驱赶鸟类,为什么在高速路上不可以从车辆里向外扔东西。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常见力量的数量级,发展初步的估算能力,如常见电器的功率和工作电流、各种声音的频率、汽车的速度、人步行的速度等。另外,可以结合某些物理量的引入让学生做估测练习实验,如学过质量后,让学生做些估测练习实验,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引导成对情境的回味和延伸。

兴趣的深化、持久来源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来自教师在特定情景中的点滴肯定与赞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享受完成任务的快乐,增强每名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多进行表扬,尽量减少批评,让学生在鼓励和激励中增强信心,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的小测验之后,教师要对学生适当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得到鼓励,更加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的特点,不论是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还是各种测验,开展小组竞赛,评比计分,都使学生形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培养良好的兴趣要从日常生活中慢慢入手,让兴趣真正进入学生的心里,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总之,作为教师,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情境中,是学生乐学、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创设合理的情境,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一种知识上的“缺陷美”,是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诱因。在教学中注意情境的创设,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师生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幸福,达到双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    黄诺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