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李世洲
[摘 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情况而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校会刻意忽视这些问题,这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文章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以点带面,试图探索留守儿童道德素质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8-0071-02
留守儿童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而产生的群体,在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居多。临夏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因此由隔代监护或自己独居的留守儿童急剧增加。
当前,不少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道德行为、情感心理等进行了探讨研究,并提出了父母不离家、国家提供儿童福利、拆除户籍壁垒等建议。“三区三州”是国家的重点扶持地区,这些地区缺少大型的支柱产业,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人民,差不多都以传统农业或外出经商务工来维持家庭发展,而这也是当前这些地区精准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仍会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在留守儿童的道德养成方面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便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德育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地区的经济文化,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儿童自身的情感状态,四是融入社会的矛盾,五是伦理观念。留守儿童的道德养成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长远来看,也影响着地区的发展。
“道德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包括经济组织的行为准则,道德力是把道德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经济伦理学角度来说,道德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个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落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首先是会受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层次等的影响;其次是会受家庭结构的影响,例如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没有或者很少受到系统的德育;最后是会受家风的影响,很多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没有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
留守儿童自身的情感心理带有后天性缺陷,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管护。不少人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会独立能力强,其实不然,他们的内心更渴求父母的爱护,但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把不能陪伴的愧疚之情用金钱来弥补,很少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不能正常发泄,他们很可能会变得自闭、自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本来应该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经验,他们更多的是从身边玩伴处获得,这使得他们获取的经验大多是非理性的。
要想解决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学校就要主动作为,要认识到育人与教学同样重要,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一、做好美德认同教育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廉等为核心。当前,国家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讲好社会美德故事
不管是传统美德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能从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教师要给学生讲好美德故事,因为生动的故事更能震撼人的心灵。如曾子杀猪、苏武牧羊、程婴救孤、芦衣顺母、张良拾履、负荆请罪等。这些中华子女美德故事,有的留守儿童听过,有的留守儿童没有听过,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给他们讲一讲,并在适当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让他们在敞开心扉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美德的认识。
2.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
农村中学大都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文化课教学任务重,挤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进行社会实践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学校承担的责任大,因此宁可简化甚至笔端操作,也不愿意带领留守儿童走向社会。这样就会使留守儿童缺少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从而降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组织好社会公益活动
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公德认同的最好方式,但是许多公益活动被商业化得很严重,金钱决定着这类活动的规模和质量,也影响着活动开展的动机和目的。学校在组织这类活动的过程中要慎重,要不计成本,因为这是学校在用自身的整体形象去影响社会、影响青少年。在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民族地区,学校要舍得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公益活动。
二、做好良好家风建设的宣扬教育
家风有很强的传承性,学校要利用家校结合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做好良好家风建设的宣扬教育。
1.生活习惯教育
对于生活中的细节行为,有的家庭比较注意,有的家庭则不以为然。一个人的行走坐立、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会反映出这个人的修养。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告知家长和留守儿童,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勤俭节约教育
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不仅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是优秀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的养成依靠勤俭节约教育。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浪费糟蹋随处可见,有些时候家长或是留守儿童并不能很好地践行勤俭节约,因此学校有必要联合家长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3.忠孝伦理教育
忠于国家、孝顺父母是中华美德之一。一个人只有忠诚守信才会有人与你来往。忠于职守是干事创业的基础,忠于信仰才使灵魂有根,孝顺父母才有人情伦理。家长应明确,家庭忠孝伦理教育应身教在前、言传在后,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工作上马马虎虎、假公济私,对待老人嫌弃丢弃、呼来喝去,平日里狭隘自私、斤斤计较等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品質。
4.为人处世教育
留守儿童为人处世或粗放,或自闭,原因有可能是不懂礼节,或者是心理自卑。对此,学校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困难,让他们发挥自己淳朴善良、小心谨慎的优点,把敏感的心思用在认识事物上,而不是待人处事上。其次要通过家校合育这一途径,引导家长多与孩子交流谈心,树立彼此平等的观念,让家长告知孩子在与人接触时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5.重“教”教育
民族地區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大肆蔓延。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大都来源于父母的言行。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挣钱供孩子上学并没有什么用,这些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甚至有些人认为,教师并不能给孩子传授什么有用的知识,教的都不能用来养家糊口。提高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必须从这一代抓起。
三、着力于社会行为认同教育
个别大学生面对媒体时表达出他十分热爱祖国,但一旦到了国外,他就不愿意回来了;有些官员大会小会讲勤政、讲廉洁,但幕后却大肆违反纪律法规。如此种种充斥于社会各个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行为认同教育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行为认同教育,学校应该制订详细的方案,细化具体的步骤,做好思想引导。
1.摒弃功利主义
关乎责任担当的教育要纯粹,去功利化。对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一定要进行理想化教育。父母对物质的追求已经深刻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如果再让有条件地贡献、有目的地付出这种思想继续左右他们,那么他们便会产生更多狭隘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对他们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目标
理想信念教育要始终贯穿于道德品质培养之中。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不仅要讲历史、讲政治,更要讲清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学生只有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目标,才会有更高的品德修为。经济的欠发达势必造成教育的滞后,学识可以补,可以慢慢积累,但德育要向更高的目标看齐。信念教育不能因地区的落后而有所松懈,更不能被抛弃。
3.让学生追求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个贡献大或小都无所谓。人万万不可危害社会,一个有知识的坏人比一个没有知识的好人对社会的破坏更大。留守儿童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引导他们关注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意义。
4.让学生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
过去,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是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以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不断拼搏、默默奉献才有了今天祖国的强大。青年一代要有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渊博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让国家变得更强大,人民变得更幸福。
总之,基于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这一情况,处于这些地区的学校要及早重视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致力于通过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让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在人生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 农越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