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德育工作中欣赏型沟通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4-05-08

廖莉

[摘   要]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决定了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也是影响德育工作实效的一大重要因素。文章从沟通模式的要素入手,通过对沟通主体、沟通渠道、沟通内容的分析,探讨初中德育工作中欣赏型沟通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德育工作;欣赏型沟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8-0087-02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不仅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在心理认知方面也在迅速成长。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这将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初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

一、欣赏型沟通模式的主要概念

檀传宝教授首先提出“欣赏型德育模式”,他认为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相统一目标的德育实践模式。在檀传宝教授主张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欣赏型沟通模式主要提倡教师运用欣赏的理念和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培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和激励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并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使学生在他人的欣赏与自我的认同中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欣赏型沟通模式的主要因素

(一)输出者和接受者

1.接受者心理与认知特点

作为欣赏型沟通模式的沟通主体,教师是输出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各有特点。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通常称为“青春期”。青春期的个体正处在“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生理功能日趋完善,同时出现“第二性征”。除了生理上的变化,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心理上的急剧变化。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增强,他们希望获得与成年人相同的权利和地位,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造成输出与接受“错位”的原因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一般说来,教师的认知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这就容易导致其在不知不觉中带上说教的口气,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可想而知学生并不乐于接受这种方式,所以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容易形成期望与效果之间的落差。导致这种“落差”存在的原因,一是师生间存在年龄“代沟”,难以真正做到以知心朋友的身份来沟通,二是教师意图给予的帮助与学生的需求并不契合。

3.以欣赏为切入点

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以发展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正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事实,切勿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二)渠道

1.课堂沟通

(1)评价语言

开展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职责,各科教师同样拥有责任和义务。在每节课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会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运用欣赏的眼光,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温暖的语言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2)系列化与微型化主题班会

班会课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系列化主题班会,另一种是微型化主题班会。系列化主题班会,主张用更长远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前瞻性较强,预期目标明确,有利于分阶段、分步骤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进而促进班级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相较于传统的主题班会准备时间长、实施时间长的特点,微型化主题班会方式灵活,实施机动,话题小微,重点突出,注重问题的解决。这两种形式的主题班会都有利于构建欣赏型沟通模式。以系列化主题班会为例,初中三年都可以贯穿开展人际交往系列主题班会,从“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到“发现优点,欣赏他人”,再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在逐步渗透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悦纳自己,欣赏他人,进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课余沟通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式,课余沟通的常见形式就是班主任与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谈话。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再加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与父母、同学、老师的相处中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形成心理问题或情绪不稳的情况发生。因此,班主任应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压力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以一因家庭因素而有抑郁倾向的学生为例,该生名叫小聪(化名),他的父母离异,他在父亲重组的家庭生活,但与父亲和继母相处并不融洽,经常爆发激烈冲突,他多次离家出走,在聊天工具里发表厌世的言论,有轻生的念头。小聪在班级里的表现也让人担忧,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人交流和沟通。每次得知他与家人爆发激烈冲突之后,班主任都与他进行课余沟通,关心他近来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摆脱不良情绪,缓和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掘他的优点,鼓励他发挥自身优势来融入班集体,在班级里得到归属感。在一次又一次的课余沟通之后,小聪逐渐融入集体,脸上多了许多笑容,还发挥自身擅长体育的优点,在校运会上为自己和班级赢得了诸多榮誉。课余沟通能够弥补班会课个性化沟通较差的缺点,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沟通,能最大限度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帮助疏导心理问题。

3.同伴沟通

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父母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适应和亲社会行为,也有利于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同伴关系、促进同伴交往、增进同伴欣赏等措施来改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仍以有抑郁倾向的小聪为例,除了多次课余沟通之外,班主任还鼓励多个热情友好、开朗活泼的同学多与小聪接触,发挥同伴的帮助、安抚、陪伴和肯定价值四种功能,帮助小聪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

三、欣赏型沟通模式的关键

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感受,为学生考虑,并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表情、眼神、动作等非语言性因素,为交流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氛围,循循善诱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在不断的欣赏、肯定、启发中让学生改变错误的想法,树立自信。

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业和成绩,应不以分数论输赢,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使学生发现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