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4-05-08

余梅珍

[摘要]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压制,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顺从,没有活力,初中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不高。作为全新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赏识教育的实施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地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赏识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55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需要积极应用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通过鼓励、表扬和赞许等多种手段,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优点,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究,不断追求成功。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赏识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关于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一、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目标分析

首先,学生层面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改革标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全面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要遵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应用赏识教育旨在从学生客观实际出发。积极分析如何应用赏识教育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正和优化,从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达到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其次,教师层面的目标。应用赏识教育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和学生观,全面分析和研究新课程教学理念,增强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拓展学生和教师沟通交流的途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丰富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完善初中英语教学效果,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标准的相关要求。

二、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分析

1.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他关注的是人生命的本身,着眼于人未来的发展,因此,赏识教育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时,应该结合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赏识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应用赏识教育时,教师应该客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充分分析各个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做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保证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

2.把握好应用赏识教育的时机

首先,应该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及时有效地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赏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信。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上,有很多鼓励和赞美学生的机会,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回答对了要给予一定的赞美和鼓励。学生会获得更多的自信,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更加主动,课堂纪律也会得到显著的改善,课下作业完成更加积极。而对于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不要一味批评,要积极鼓励,这样学生整节课都会认真听讲,同样在课后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赞美和表扬。初中阶段的学生经常会犯错,而教师针对学生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引导。也就是说该批评时要做出批评,对于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应该及时批评,但是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要对事不对人,注意教师的遣词用语和语气,要充分保证批评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3.要注意赏识教育的艺术性

首先,语言方面要有艺术性。在表扬和赞美学生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单独进行横向比较,最好采用综合评价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赞扬要恰如其分,内容要客观具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是真正关注自己。其次,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赏识教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对于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能只体现在语言上,还要体现在行动方面,这样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在课上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和学生家长交谈时要充分肯定学生,对于其存在的不足,要用客观、委婉的语气表现出来。教师的言语和行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赏识教育一定要注意艺术性。

不可否认,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生命发展的教学形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教学对策,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达到关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黄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