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罗承元
[摘要]随着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操作建议,以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寄宿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9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行,农村初中寄宿生的队伍随之壮大起来。这些在学校寄宿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地,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了不良的心理反应。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并积极提出有效的对策,引导他们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
1.依赖心理。很多寄宿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到一个大集体生活,什么都觉得不习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他们平时遇事都是依赖父母、老师、同学,做事优柔寡断,自信心较弱,在学习和生活上很难独立自主。
2.孤僻心理。寄宿生中的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已是常年与父母分离,平时缺乏家庭的温暖,缺乏主动与人交际的能力。他们常常独来独往,不关心集体,觉得没有可以信赖和交谈的同伴,甚至对别人的批评或表扬也无动于衷。学习也不积极,对老师同学的关心抱着戒备的心理,内心孤独空虚却不知如何排解。
3.好动心理。有好动心理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课后搞恶作剧,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寄宿生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的长,所以有好动心理的寄宿生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做出出其不意的事情来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从而得到一点情感缺失的补偿。
4.偏执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评价太高,不相信他人,嫉妒、猜疑或藐视他人。对他人要求苛刻,怀疑他人的诚信,害怕他人利用自己的信任来伤害自己,自尊心过强,甚至会为一点小事而与人闹翻,很难真正融入同学中。
5.焦虑心理。他们时常对成绩、学习和人际关系感到焦虑。考试怕考不好;遇到不懂的问题怕老师同学嘲笑而不敢主动请教;害怕与人走得太近,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焦虑不安。
二、解决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寄宿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爱和严缺一不可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对于农村寄宿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要用“爱”和“严”来解决。对农村寄宿生要爱得博大而无私,在学习、生活上对他们细心关怀,主动接近,平等对待。鼓励农村寄宿生积极加入集体的劳动和平时的课余活动中,让他们多给别人一些关心,多给自己一点自信。给予爱的同时也要对他们严格,严要严得有技巧,对他们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善于运用巧妙的工作方法,既不放纵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耐心地对其进行法制和纪律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青春期教育和法律教育
首先要对农村寄宿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及心理上的反应,并引导他们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其次要对农村寄宿生进行相关的法律教育,让他们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知道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能做。
3.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教育
农村寄宿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学校应该多鼓励他们的家长定期来校探望他们,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需要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爱。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并组织教师通过家访或电话联系的形式定期和家长联系,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需要社会建立起一套完整合理的舆论体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4.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有研究证明,个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心理损害是心理应激因素和个体人格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体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负面事件,因此提高农村寄宿生应付和防御负面事件的能力尤为重要。
5.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鼓励农村寄宿生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取得同学的支持和帮助,与同学和平相处,团结友爱。同时引导农村寄宿生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目前我国在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有效的对策还是比较少的,还需要更多的工作者探寻更完善的方法来提高这个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袁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