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陆绍阳
2014年5月28日,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恢复建院13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与新华社签署了《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新华社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不仅是深入实施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与新华社的共建工作,希望以此次共建为契机,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品牌。双方就共建工作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设想:
第一,建设“一个智库”,从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共同建设一个国际传播研究智库。国际传播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优势学科,拥有关世杰、程曼丽、杨伯溆、胡泳等著名学者,关世杰教授的研究团队已经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对外传播软实力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程曼丽教授的团队也多次主持中宣部和文化部委托的国际传播研究课题。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之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华社的联手,可以发挥北京大学的综合研究能力和新华社的内容生产和平台优势,建设一个以问题和前瞻性研究为导向、以国家战略传播为突破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研究智库。
第二,打造“两个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和从业人员培训基地。为了使教学实习基地的运转更有效、顺畅,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机制,共建领导小组新华社方面的成员会统筹协调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落实到国内外新闻机构实习的部门,选派政治素质强、业务精的采编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针对新闻宣传系统不同层次需求,和新华社有关机构合作,将主办决策管理层高级研修班、媒体管理专业硕士班等各种形式的职后培训。
第三,建立“三个机制”,即联合领导机制、人员互派机制、学生就业机制。双方成立了共建领导小组,设双组长,新华社方面由副社长周树春担任组长,总编室主任刘思扬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办公厅、人事局、新闻研究所等部门领导组成。北京大学方面由刘伟常务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新闻与传播学院负责人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双方商定建立人员互派机制,新华社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初步确定5名到新闻与传播学院授课的编辑记者和3名到新华社兼职或挂职的新闻学院教师。通过就业选拔机制,新华社的用人部门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更充分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拔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到新华社工作。
第四,培育“四门精品课程”。新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那些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缺乏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很难胜任。共建可以解决新闻院校普遍存在的实务教师匮乏的短板。来自一线的记者编辑可以把新闻生产的最新实践成果传授给学生,对新闻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有切身的体会,对策思考也更有针对性,学生可以通过来自业界教师的讲授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一旦进入媒体工作,就可以更快地适应新岗位。2014年下半年开始,新华社就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来新闻与传播学院讲授新闻系的“采、写、编、评”等主干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努力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高校和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共建新闻学院是一件新生事物,是高校顺应媒介生态急剧变化的大环境,应对新闻教育改革的及时措施,它的意义是长远的:
首先,中央新闻单位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将对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和帮助。在新华社的全方位支持下,北京大学能够进一步加快实现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共建工作,充分发挥新华社的政治、组织优势和媒体从业人员敬业、创新的实践优势,从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专题讲座、论坛和工作坊等方式,加强对师生正确新闻观的言传身教。
其次,共建新闻学院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提升的过程。通过共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力量,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弥补自身的短板。新华社也可以通过北京大学的专家库资源、图书馆资源,以及通过在校园内建立新华大视屏等举措,在采访中得到北京大学各学科一流学者的专业支持,同时使主流媒体的声音、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更直观、更有 效。
第三,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使学院教师和学生受益的举措。大学和业界联合办学是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强强联手,也是学院创一流的可行路径。共建可以弥补以往新闻与传播学院师资培养大多从学校到学校,和社会实践脱节的不足。现在建立的一些长效机制,比如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使得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在新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实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加强。
对学生来说,新华社总社和遍布全国以及全世界的分支机构,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求,贯通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优秀采编团队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固定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同学们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应用,可以在新闻实践中快速提高自己的素养,磨炼自己的技能。
2014年7月2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3名学生和2名教师到新华社西藏分社进行了为期13天的“闻道天下,筑梦西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新华社西藏分社社会实践活动”,以往同学们有过类似的设想,很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感受、体验记者的工作,但因为西藏路途遥远,高原反应等实际困难,一直都没有成行。作为学院和新华社共建以来的第一件大事,在实习方案提出后,新华社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批准了这次实习计划,一方面在实习内容上做了周密的安排,另一方面,在安全上做了细致的部署,在生活后勤上给予了同学们切实的保障。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同学们从“新华社西藏分社成立62周年图片展”上,了解到五个“特别”,就是“特别讲政治,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贡献”的精神,而且在和西藏分社记者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这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距拉萨400余公里的林芝地区的采访活动中,同学们带回了对来藏工作的北京大学毕业生的系列采访稿,探寻到在西藏的北大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正像一名同学发出的感慨:“只有你来到西藏的时候,你才知道你有多爱这片土地,多爱这个国家。”还有同学说:“今年七月的西藏之行,将梦境中的画面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整整半个月,我的心中都充满着一种梦想呼之欲出的冲动与激动”。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收获了专业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更好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尽管北京大学和新华社的共建工作还只是一个开端,但双方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努力培养出更多有着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创新意识以及具有强大定力的一流新闻传播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