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8

覃裕荣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问题式教学,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

一、营造问题式教学的氛围

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和发展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具有科学性,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探索日本如何走向近代化道路(明治维新)》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后可用影片逐步向学生展示关于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的系列问题: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所理解的近代化的含义,概括国家近代化的基本特征。②当国家走向近代化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的时候,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那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国家近代化的态度如何?③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请举例说明。结果怎样?为什么?④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与国家走向近代化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日本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⑤日本是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⑥请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说明在两国开始走向近代化时,导致其改革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方面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设问题式教学的课堂

历史问题式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然后指点迷津,教给学生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一认知困难的内部需求,指导学生启动思维,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为此,教师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示范,这就是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中,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是非常有益的。

三、训练问题式教学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设问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看似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奥处、关键处、结合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指向明确,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目的。课堂教学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而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升华认识。

如关于《南京条约》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几乎成为定论,但也有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应客观具体、一分为二地认识。教师可选摘《海关中外条约》卷1的相关内容设问:请结合条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不论认可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处理能突破框条,设置矛盾,激活學生思维。有学生认为:英国以暴力迫使中国接受其要求,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强占了香港岛,损害了中国领土完整。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华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新订税则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民生更加艰难。还有学生认为:割地、赔款、赦免“汉奸”、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增加中国财政负担和百姓痛苦确实是屈辱的条款,与此同时,五口通商、废除公行、新订税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发展和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向,宣布两国“和平”、释放英囚,规定批准程序符合当时的国际惯例。因此,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学术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又如应当怎样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当然,此类问题的设置,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有讨论、争论的余地的,能形成交锋的,教师要注意调节、及时总结,起到指导、引领作用。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提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引导、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提问。

历史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现实当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如果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无疑能为历史学科增加不少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中日关系曾出现了一些风波,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在此情势下,教学时面对学生们群情激昂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从轻处理,建国后我国政府的对日交往等历史内容,使学生了解其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并引导学生认识和预测中日关系的走向,思考处理中日关系的最佳策略,最终找到一条理性爱国的道路。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总之在教学中,除了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外,还应该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还应该要求学生经常提出问题,要把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3]谢承菊.历史问题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2008(4).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