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

时间:2024-05-08

苑成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始终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走来,走向“动态生成”,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动态生成”绝不等于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无目标地随波逐流,而是要在明确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而概略地安排教学程序,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做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较之传统的“事先预设”教学方案来说似乎线条要粗,教案要略,它不再是教师依据“事先预设”的模版,在课堂上进行“复制”,而是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气氛主动活泼。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涌现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性问题,实现生成性教学新理念呢?

例如在讲九年级冀人版教材《世界历史》下册第九课《世界战火重燃》一课中,按照预设环节,在处理了前两个环节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慕尼黑会议的恶果后,学生在充分理解二战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展示资料走进二战历史情境。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依据课本内容和已有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内化整理,最后小组发言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我认为德国在闪击波兰,战争开始后,不应该掉头进攻法国来报一战时的一箭之仇,而应当充分利用英法的绥靖政策,以波兰为跳板,先来进攻苏联。这样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会去援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敌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反而会像德国进攻波兰时一样,坐山观虎斗,甚至很有可能会暗中支持德国,就像慕尼黑阴谋一样,将苏联出卖。如果这样的话外强中干的苏联,面对武器先进、装备一流的德军,很有可能就扛不住了,这时再掉头对付英、法。我相信经过苏联一战锤炼的德军,再来进攻英、法等欧洲各国会更加迅速些,那么英国屈服后,希特勒的扩张计划就会实现,美国也失去了在欧洲的落脚点,很有可能和德国谈判,这样就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形成新的世界格局。”这个学生的观点很新,他根据自己对二战的理解,将课本知识进行了内化理解,生成新的知识,提出了预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生成鲜活的知识,也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对其予以肯定,同时进行正确引导:这位同学的发言观点很新、独特,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我相信当时的德国人才也不少,之所以没有采取你所设想的行动,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有待我们课下进一步探究。这样处理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堂所学知识也得到扩展和延伸。

课堂情景千变万化,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遇到一些在教学设计中未预料到的生成性问题,他们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鲜活的教学资源,同时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建构开放生成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从而全新的教学理念得到呈现和落实。

(责编 庞丹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