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学华
李兰娟:国家大事,义不容辞
她是医学专家、七旬院士,她是与病毒赛跑的女战士,她是李兰娟。她心忧民瘼而展现的科学精神,标注了专业深度;她的不辞辛苦、忘我投入,则抵达了精神高度。而贯穿其中的人格魅力,又折射出科学家应具有的家国情怀。
2020年9月,李兰娟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她创建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使重型肝炎的治愈率从11.9%提升到78.9%。其领衔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20年2月1日,73岁的李兰娟再次扛起重任,加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率领紧急医疗队驰援武汉,把人工肝、“四抗二平衡”等治疗方法带到武汉。凌晨4点多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在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并制定治疗方案……与病毒赛跑的李兰娟,有时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她说:“我打算长期在武汉,与那里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不达目的不撤兵。”2月4日,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
2月20日,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查房完毕,脱掉防护装备后,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当天“李兰娟院士脸上的压痕”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李奶奶辛苦了”。李兰娟曾说:“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她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人格魅力,家国情怀。70多岁的李兰娟不辞辛苦,忘我投入,与病毒赛跑,有时一天只睡三个小时,殚精竭虑为消除疫情而奔波,无疑达到了一种精神高度。她的所作所为,彰显了她的人格魅力,又折射出科学家应有的家国情怀。
核心角度2:潜心研究,开拓进取。她创建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使重型肝炎的治愈率从11.9%提升到78.9%。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创新角度:巾帼院士,战斗精神。李兰娟是优秀的巾帼院士,更是一位战士,她在武汉战“疫”中挺身而出,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她顽强的战斗精神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战胜病魔、祛除疫情。
战“疫”家书:拳拳孝子心,悠悠报国志
2020年4月初,一封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在支援武汉期间写下的家书被公之于众,感动了许多网友。写信人是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收信人是他的父母。这封家书是赵春光用文言文写就的,其言辞之恳切,情感之真挚,堪称“荡气回肠”。
信中有行医救人的使命担当:“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不敢半点儿戏,不敢一丝懈怠。”有牵挂父母的拳拳深情:“常忆我父,着戎装,执甲兵,护卫南国天空,兵锋所指,宵小不敢窜犯;念我母,供三餐,勤耕织,耳提面命,受形秉气,养育之恩,日日挂怀。”更有报国、爱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男儿本色:“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赵家有死国之士,荣莫大焉。青山甚好,处处可埋忠骨,成忠冢,无需马革裹尸返长沙,便留武汉看这大好城市,如何重整河山。”
据悉,这封家书写于2020年2月13日,当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出,而是在赵春光完成任务返湘后才公之于众。赵春光表示,到武汉时,实不知自己能否还家,所以留书一封,以防不测,以告父母,如今平安归来,此家书可作纪念。
赵春光说,我庆幸,自己曾为唤醒这座城市拼过命。毕竟,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有多少机会可以参与到“国家保卫战”中呢?我想,这件事值得我骄傲很久,到我年迈的时候,可以很骄傲地和我的子孙说,在当年那场举国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我没有躲在战壕里,而是冲上最前线,扛起了“炸药包”。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责任担当。“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線,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也是他的责任担当。
核心角度2:感念亲情。“常忆我父,着戎装,执甲兵……念我母,供三餐,勤耕织,耳提面命……”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
创新角度:家风涵养。也许每名援鄂医护人员都有一封家书,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心头。无论写在哪里,都有对亲人的眷恋,也有对使命的托举,对国家的大爱,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良好家风培育的结果。
光影筑梦想,真情写华章:把家国情怀放在创作首位
2020年10月,时值***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六周年,又恰逢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李前宽作为电影学院老校友,一名多年从事电影创作的文艺工作者,重温总书记讲话,备感亲切,催人奋进。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下,我们国家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节点,中国电影人的历史担当,就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镜头聚焦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热情讴歌党和国家的光辉成就,生动书写家国情怀,高扬中国精神,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南。我们在电影产业不断繁荣发展中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被市场绑架,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话题度和点击量,要始终把握文艺创作的根基和使命。电影人在追梦创作中既要有自我表达,更要把家国情怀放在首位,心中要有国家意识。继《开国大典》后,李前宽又创作拍摄了电影《决战之后》《重庆谈判》《七七事变》《旭日惊雷》《红盖头》《星海》等,拍摄了电视剧《明月出天山》《苍天圣土》《抗美援朝》等,还执导了两台由当地600位农民演出的大型实景剧《井冈山》和《太行山》。目前,正在筹备反映电影前辈在战火硝烟中为新中国电影创业的故事《东方欲晓》。
电影人的第一要务是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好作品。70年来,从电影学院走出一代又一代学子,拍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之作,撑起了中国电影的脊梁。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年轻的学友在海内外摘金夺银,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为祖国争了光。新时代在呼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更多怀揣电影梦想的人能实现自我价值,做名副其实坚守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的文艺工作者。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家国情怀。电影人在艺术创作中既要有自我表达,更要把家国情怀放在创作首位,心中要有国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核心角度2:使命担当。中国电影人的历史担当,就是将镜头聚焦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热情讴歌党和国家的光辉成就,生动书写家国情怀,高扬中国精神,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创新角度:榜样力量。李前宽是电影学院老校友,一名多年从事电影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他作品颇丰,成就突出。我们要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境界,以他为榜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布茹玛汗·毛勒朵:刻中国石,传爱国情
布茹玛汗·毛勒朵,女,柯尔克孜族,中共党员,1942年6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她长期扎根于祖国边疆,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冬古拉玛边防线上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每天最少要走20公里山路,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起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她积极宣传爱国护边工作,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这里海拔4290米,是帕米尔高原中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处边防隘口。1961年,19岁的布茹玛汗跟随丈夫在冬古拉玛安家。她发现,这里虽有边界线,但没有界碑。那时的她便立下了手刻界碑的心愿。50多年过去,她在边境线上的10多万块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刻下了“中国”二字。这些“中国石”成为当地护边守边、彰显爱国情怀的象征。
布茹玛汗的父亲是孤儿,自小和5个兄妹为别人放牧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家过上了好日子。对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布茹玛汗的父亲十分珍惜,弥留之际叮嘱子女:“这里是靠解放军吃着草根才得到解放的,你们要守好边境,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冬古拉玛山口离布茹玛汗的家有60公里远的山路,一路上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布茹玛汗的腿脚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更是多次受困于暴风雪中……但她对于边境线的守护执着得近乎“偏执”,乡邻笑她痴傻,丈夫也和她闹过矛盾,布茹玛汗却说她无怨无悔,“父亲说过,边境线安稳国家才能安稳”。如今,布茹玛汗的故事在天山南北传颂,成为新疆各族护边员的榜样。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中国,一生的守护。布茹玛汗·毛勒朵作为护边员,一生守护的就是自己的祖国。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每天最少要走20公里山路,正是有了像布茹玛汗·毛勒朵这样活的边界,才带来了祖国边陲的安宁。
核心角度2:坚持的力量。一个人做些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布茹玛汗·毛勒朵在50年里却做着同一件事,这就显得非常难得,这种坚持非常人可及。她的坚持是对祖国的执著,也是对自己内心皈依的执著。
创新角度:学会感恩,无悔选择。布茹玛汗的父亲弥留之际叮嘱子女要守好边境,因为他们这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们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像守着自己的家一样守护着祖国的边防线。
心中有家,温情绵长;心中有国,情深义重
国庆是举国欢庆、祝福祖国的重要时刻,中秋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2020年,国庆与中秋相遇,“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更让人有家国之思,感家国之情。
国泰民安,家国团圆,来之不易。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段非凡的历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亿万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手牵手、心连心,唱响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大合唱。歌曲《國家》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国家以千家万户为重心,百姓以爱国爱家为美德。理解了这样的家国伦理,理解了这样的“家国社会”,才能理解面对疫情,为什么中国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什么中国人民能勇敢逆行、舍生忘死,能同心同德、和衷共济,能主动隔离、阻断病魔。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无论国与家,还是己与人,都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国情怀内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导着道德实践;凝练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成为了价值法度;记录为“人心齐,泰山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民间俗语,通过口耳相传、相习成诵,蕴藏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这条坚韧的纽带,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这种不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汇在一起。这种精神的传承,让中华文明辉煌于史、溢彩于今,虽经风雨波折而始终屹立如新,成为一种“亘古亘今”的文明。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国庆中秋,家国合一。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2020年国庆与中秋相遇,“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更让人有家国之思,感家国之情。
核心角度2:家国团圆,来之不易。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段非凡的历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亿万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主动隔离,阻断病魔,国泰民安之盛世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创新角度:精神传承,文明永续。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守望相助等中华民族的精神,通过口耳相传、相习成诵,蕴藏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让中华文明辉煌于史,溢彩于今,成为人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