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黄艺呤
【摘 要】
人物传记,是语文教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很好的选择材料,也可以拿来做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利素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了传记阅读的效率,与写作表达也能有机结合。
【关键词】
传记阅读 人文性 工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同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人物传记,是语文教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很好的选择材料,也可以拿来做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利素材。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人物传记阅读专题教学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导:1.借人物传记中传主优秀的精神品质,展现“立德树人”的精神导向,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做到和德育的渗透;2.结合传记阅读教学,注重语文阅读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了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阅读与表达结合的目的,笔者在近两年开展了《人物传记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经过一阶段的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泛读名人传记,梳理传主事迹
课题伊始,笔者先和学生确定阅读书目及篇目,确定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人物传记作品,如《苏东坡传》《张爱玲传》《我的父亲邓小平》《林徽因传》《拿破仑传》《曾国藩传》《曼德拉传》《居里夫人传》《梵高传》《邓肯自传》《杜甫传》《胡适传》《鲁迅传》《李鸿章传》等40部作品等。同时结合高二下学期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开设,辅以高考实用类阅读的人物传记选文,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优秀传记作品。
阅读传记,首先要梳理清作者写了传主的哪些事迹。为了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笔者采用了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的方式。在读书笔记里,要求学生:1.根据时间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传主经历;2.对传主的经历进行整合概括,并分别评价传主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3.利用每一周的阅读课上台分享交流传主的故事生平;4.完成相应读后感。
如指导学生阅读《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的主要经历可以根据时间线索概括为:长安十年,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得不低头的地步。流亡生活,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安史之乱结束,唐军收复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这样根据时间线索理出来的杜甫人物形象就丰满起来了,学生对传主加深了理解,不再仅仅停留于“忧国忧民”的印象,对于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及博大的胸襟有了更多的领悟。
叔本华说“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 如此精读杜甫传记,学生写出来的读后感就更加地真切与深刻。班级阅读课上,几位同学上台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条理清晰,情真意切,既表达了对杜甫人格的极度赞扬,又能结合实际,对当下提出自己的思考。如此,读写结合,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结合,通过课堂展示,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对传主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呈现传主经历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解读传主人物形象,是传记阅读中最主要的内容。传主形象往往是复杂的、立体的,事迹也会比较多,而运用思维导图就能一目了然。如在考试中,面对传记阅读题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遍文本,对传主的主要事迹无法一时间就清晰地把握。我们可以先用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些试题画一张小型思维导图,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整体上和各部分的关联上对这篇文章形成整体印象。这种印象恰恰是最常考查的重点。之后再按照试题的要求仔细阅读相对应的段落。这样做题看似比常规做题多出一个环节——画思维导图,但实际上却节约了不少时间,因为在以思维导图为引领地图的前提下,你无需反复阅读同一个段落,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会少很多。更重要的是,有思维导图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你做题的命中率。
比如之前做的实用类阅读《谁是真正的大师》,传主杨绛先生的身份和性格包含在与其家人和社会的复杂事件中。对人物直观的呈现结合思维导图,就能一目了然。可列举杨绛先生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的性格如何,表现了传主什么样的品质等,杨绛先生贤妻与才女的身份就很容易把握了,解读题目的思路也非常清晰。
三、品味细节,点评旁批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作批注,才能积累知识。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批注的位置可以是文章的内容、段落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
学生在传记阅读中,关注的点不一样,加以品读的细节也会不一样。如果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做好点评批注,在全班进行分享交流,对传记的阅读也就更丰富。如在《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中写鲁迅对于儿子表现出的儿童的狡狯,同学批注“父亲却怀着年长者的宽容、理解,调侃年幼者的奇思怪想。这种宽容、理解的背后是一颗自由的心灵,表现出的是一种天性的爱,纯真的爱。正如鲁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还有同学读完全文后旁批道:“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中国的现代思想文化,幸亏有鲁迅,才形成某种张力,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批注式阅读”给传记阅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点评,加强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这对于全面理解传主的形象,准确把握传主的精神品质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批注式阅读”也可以用于其他版块的阅读教学中,并且至始至终都给学生强化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有思考的解读中找到新的突破口,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四、突出个性阅读 探究相关问题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更是强调:教师不能人为地替代学生的阅读思考,而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倡导学生见仁见智,敢于对已有的结论质疑。这样才能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有意识地深入研究、一探究竟,这样能够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出问题意识,从而推动研究意识、创新意识的构建。
如在读《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这一篇文章中,对于齐白石先生拿发霉的点心招待客人,学生们就有了不同的见解。有同学就感慨齐白石老人的吝啬近乎葛朗台式吝啬,而有同学说齐白石的吝啬是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的表现。他是真正过过穷日子的人,是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道理的人。还有同学就齐白石老人假吝嗇之外的真慷慨进行阐述,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的另一种高尚境界。通过这样一番个性化的解读,大家对齐白石先生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了先生假吝啬真慷慨的品质,更明白了当今社会稳定富足,我们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浪费。贫穷需要节俭,富裕更不能忘节俭。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
在课题的教学研究实践中,笔者对传记阅读教学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指导学生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上,传记确实是很好的训练材料。这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体现。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突出学科该有的人文性,凸显“立德树人”的功能作用,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丰富人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又要注重其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终身所需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机融合,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美的极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何慧娟.运用思维导图 提升人物传记阅读能力【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7(7)
【3】赵明发.人文和工具并重 阅读与表达齐驱——人物传记专题阅读与写作教学初探【J】.中学语文,2013(03)
【4】吴晔.诵读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