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张梓轩 徐 谭
2012年,《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在较短时间里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7月22日凌晨,微博正式开通,运营百余天(截至2012年11月末),粉丝数量突破300万。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微博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内容设计以传播《人民日报》观点和信息为主,兼顾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服务类信息,并将适时组织开展微访谈、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①积累开博以来的良好经验,在对十八大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既在严肃性和导向性上有所坚守、又用贴近网民的语言传播着信息,并有效互动;既做到了新闻立博、又实现了观点强博。
在十八大召开8天前,2012年10月30日晚,《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品牌栏目【你好,明天】发布如下一条微博:“纷纷表示、一致认为,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一些司空见惯的中国式表述,要么大而化之,要么居高临下。语言的板结,反映沟通的堕怠,透出权力的傲慢。从听不懂,到不爱听,到再也不听,语态陈旧滞后,影响传播效果,事关政令畅通。给官话洗脸,用时代语言沟通,何尝不是执政理念转变?安。”在一中全会召开的第二天,11月16日晚,【你好,明天】又写了如下一段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篇平易清新的演说,展现务实亲民。博得盛赞的同时也说明:公众对实话、新话、真话何其渴望。文风体现党风政风,空话、套话、大话充斥,疏远了官民距离,冷漠了百姓之心。倡行短实新,力避假大空,改革创新,请从‘说话’开始。安。”这两条微博对于文风、话风本身的认真探讨,事实上,也是主流媒体自开通微博以来一直在这一环节积极探索的写照:说公众渴望的“实话”“新话”。
在十八大期间及召开前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相关报道也把在文风上渐已实现的有益转变延续其中。尤其是其对于网络用语的使用,在对严肃性和导向性进行坚守的同时,实现了与网民的贴近。例如,“有人说,十八大是‘微博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不仅媒体、政府要主动学网、用网,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在网络上发出声音,不能隔网喊话,要通过互联网了解真实民意,倾听不同声音,要经得起‘拍砖’,容得下‘吐槽’”②,又如“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是社会理想,更是不懈追求。面对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十八大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令人期待。让拼爹成为过往,给屌丝一个未来,需用制度力量打通板结的上升通道,撑起共同信念:勤奋就能改变,创造就能成功。愿每个年青人,都能拥有‘中国梦’”③等等。
这些都是《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十八大报道期间发布的字句,它们用广大网友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传递观点,不仅为传统报道带来了阵阵清新之风,拉近了发布者与阅读者间的距离,而且在亲和而非迎合的语言环境中,实现了对正确导向的坚持。对此,该微博账户在十八大前夕,通过其另一品牌栏目【微评论】,为自己的这一转变做了一次题为“在多元表达中凝聚共识”的表述:“从‘给力’到‘屌丝’,再到‘元芳,你怎么看’,《人民日报》与网络热词的亲密接触,都引来广泛关注。实际上这是时势使然。我们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年代,只有鼓励表达,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倾听各阶层诉求;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在百家争鸣中凝聚共识,形成推动前行的合力”④。
微博与互联网上其他应用不同的是,它在集成了传统互联网应用中信息传播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更融入了社交性的特点。社交媒体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具有碎片化传播的特征,一方面又以共享、互动为重要特征。就十八大所引发的网络热议而言,此间既有大量真知灼见,也不乏各种抱怨。如果不主动及时“打捞”与辨析,太多有价值的声音将沉没在信息和观点的海洋中,太多反思与审视的机会也会被错过。因此,注重网民反馈,引导网民理性发言成为主流媒体发布微博的目标之一。
主流媒体的微博在十八大报道中,便尝试着发挥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特有优势,与网民直接互动。正如它们所意识到的那样:“表达是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影响。互联网缔造了一个需要表达而且能够表达的时代。表达是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影响。顺应网络时代的舆论生态,政府也应更加开放透明,政声与民声同频共振,‘公开’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回应’正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互动’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⑤
伦敦奥运结束后开设的【微议录】,辑录网友对于《人民日报》微博所发话题的点评,正是承载《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互动功能的一个栏目。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机构对受众是隔空喊话的话,那么【微议录】则是与网民同在一张餐桌上,共品信息盛宴,以“公共讨论推动理性生长”。为真正践行对于网络时代舆论生态的顺应,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延续了开博以来一直经营的【微议录】,与网民进行了良好的直接互动。
例如针对“美丽中国”这一话题,该微博首先在2012年11月13日进行了如下互动:“【微议录:美丽还应关乎社会人心】‘美丽中国’不仅关乎生态,盛世太平之下,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人人有帮弱济贫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美丽。感谢网友@华农生命团宣@辛苦男人的家@赵显辉@我会悄悄的陪伴你@明海晴的呆帝@宝宝蛋05@Iris要变得很优秀等在‘美丽中国’等话题上的精彩评议。”在2012年11月20 日,该微博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集纳发布:“【微议录:要美丽中国,不要‘美丽面子’】‘美丽中国,不仅要生态好,环境美,也包括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感谢@键盘师乐@APRIL-清@杉杉行者@春天的一声雷@崔壮有点坏@小扣柴扉的春天等网友对地标建筑、公共WIFI等话题发表的精彩评论。参与理性讨论,推动社会进步。”
在十八期间,主流媒体的微博都进行了实时信息发布,例如“@央视新闻”通过#央视快讯#、#央视视频#等系列,“@新华视点”通过#新华社快讯#、#走进十八大·进程#等系列,不断更新会议信息,使党代会在社交媒体阵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这一时效性的突破,在纸质媒体中体现尤为明显。
以《人民日报》为例,在以往的大会报道中,纸质版《人民日报》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见报,而微博版的“人民日报”,则在时效性上大大提升。在平时,《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发博量平均每天为27条左右,而在大会期间的发博量最高的一天则达到了41条,做到了重大新闻无漏稿。2012年11月8日至11月15日,该账号共发布与十八大相关的原创微博115条,百余条微博获得转载92762条,评论5017条。同时,《人民日报》法人微博通过#十八大进行时#的栏目进行信息整合,方便了网民搜索。
自上线以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就对很多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以“本报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予以关注,做到了重大问题不回避和快速反应。
稍加统计会发现,来自《人民日报》记者的现场报道在该微博的新闻类微博中所占比例较大。而这样一种时效性的实现,是由高协同性的团队提供保障的——为办好微博,人民日报社“专门成立了列入正式编制的微博运营室,将其划归编辑部采编工作的‘总枢纽’新闻协调部,这就有利于此部在协调调度全报社稿件的同时,也将微博运营纳入其中,宜报则见报,宜网则上网,并能在全体采编人员中有效整合资源,避免了一些纸媒微博运营的无序与边缘化。”⑥
在以微博平台实现信息直播,为纸质版媒体在时效性上的不足提供了弥补之外,《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还秉持了该报一直以来的言论优势,插上了观点强博的翅膀,在广阔的互联网信息空间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回望过去十年,也许我们会想起北京奥运的璀璨烟花,会铭记汶川地震的哀伤悲壮,还有流逝的平淡岁月。时光荏苒,鸟巢一代长大成人,汶川正走向新生。日子将继续,有收获也有不如意,有变化也有不满足,只是对幸福自由的渴望不可阻挡,这片土地仍将续写新的故事。心怀梦想,期待明天。安。”这是十八大召开前夜即2012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你好,明天】栏目的当期文字。
自2012年7月23日深夜起,每天晚上零时前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都会以“你好,明天”为题发布一条内容,在以道“晚安”与网友进行告别的形式之下,其实质是对当天或当下一段时间里最受社会瞩目的事件予以点评,并表达自己的清晰观点,引导大家共建美好“明天”。在十八大前夕,【你好,明天】栏目即推出一系列与会议有关的主题评论。
类似这样以观点为主的内容发布,在这次会议的微博报道中并不少见。十八大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微言大义#、#微政论#、#十八大新提法#、#十八大·岩松观察#等系列,“@新华视点”推出的#子夜微评#、#关注十八大系列微评#、#走进十八大·微解读#等系列,均以评论为主,为传统以实效见长的几大媒体,注入了观点的活力。它们对于“美丽中国”进行了详解,对怎样才是“人民满意”进行了追问,对“‘五位一体’地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阐述,等等。
【注释】
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正式上线》,《人民日报》,2012年7月23日
②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微博时代不能隔网喊话》,2012年11月14日,http://weibo.com/rmrb
③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你好,明天》,2012年11月12日,http://weibo.com/mrb
④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微评论:在多元表达中凝聚共识》,2012年11月7日,http://weibo.com/mrb
⑤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表达是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影响》,2012年11月14日,http://weibo.com/mrb
⑥詹国枢:《“人民日报微博”为何能一枝独秀》,《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43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