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文化报道的路径开拓

时间:2024-04-24

□ 文/刘付生 丁光明

揽聚本土名士,挖掘文化报道富矿

2012年11月18日,上饶晚报社“第二届百位文化名人论坛”成功举行,这是继2011年12月31日第一届论坛之后举办的又一届文化名人论坛。我们认为,在某一领域有较突出贡献的人即可走进名人论坛。于是,书法、绘画、器乐、医药、建筑、设计、音乐、宗教、雕刻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代表。

2011年刚开始做文化名人论坛时,我们只是在《上饶晚报》上登出了举办论坛的公告,完全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批批“名人”或手持书法、绘画、雕刻作品,或拿出一摞摞证书,或现场证明自己是“名人”……这些人坦然地走进上饶晚报社,毅然要求加入“名人”行列。

《上饶晚报》的跟进报道随之出现,每届文化名人论坛都会有15—20篇的连续报道。这些报道一经刊出便迎来一个个小高潮,而越往后进入论坛的报名门槛就越高。

两次文化论坛先后吸引了102名和106名人士参与,为本土名士提供了更好的舞台,进而使其价值最大化。本土文化名人的踊跃报名,使《上饶晚报》在做文化报道时得心应手,好比发掘到一座新闻富矿。

从言论到行动,文化报道找到着力点

文化名人论坛进行期间,《上饶晚报》一篇篇有关文化的报道引起了一波波的浪潮。除本土名人外,还有北京、浙江横店影视城、广东珠海、江西南昌等地的上饶籍名家或与上饶相关的名士专程赴会,令论坛体现了“全国性”。

响应论坛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从言到行。首届文化名人论坛结束后三个月,参与文化论坛的一位名人即携巨资打造《印象上饶》并成功上映,这成为文化论坛从华美形式到完好内容的最有力诠释。

一位雕刻艺术家在第二届文化论坛期间,自筹经费组织一批文化名人、学者深入本地一个历史名村,设立了上饶市首家自筹资金文物保护理事会,有效唤醒了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使当地的一座明代古塔得到村民的保护承诺。

可以说,无论是名士还是普通市民,文化话题在上饶已经谈得热乎。从言到行,文化报道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构想”,而是实在的文化耕耘,有的甚至结出了果实。这对《上饶晚报》而言,文化报道自然增加了厚重感,反过来又为文化论坛增添了魅力。

延伸文化服务,文化报道潜力无限

两届文化名人论坛均不设主题,但参会者都以文化为大方向,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想阐述文化观点。从中,我们发现本土名人内心都非常渴望发展,渴望融入全国乃至世界。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名人的观点既新颖又具备可操作性,只要延伸文化服务,就会使文化报道充满无限潜力。

两届文化名人论坛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论坛召开的那一天,因为当天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让人大开眼界。结合上饶的实情,有人认为可建一座中国书院博物馆,有人认为应恢复茶山寺的风貌,有人认为应整合上饶城区旅游资源精心设置一日游景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文化论坛亮出的一些观点被有关部门采纳并付诸行动,如上饶信江书院的改造。

两届文化名人论坛都是从第一个名人报名开始,其大名便出现在《上饶晚报》上,直至刊登到一百名为止(事实上还超过一百名)。与文化相关的人士都以进入这一名单为荣。两届文化论坛结束后,《上饶晚报》均做了一期文化周刊,重点介绍出席文化论坛的名人。

我国历来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但在文化论坛召开当天,踊跃的发言与不问出处的交流让人看到现代名士的高尚风范。文化名人当然不会只满足于报纸上留名,也不会只满足于论坛上发声,每个人都有走向世界的原始力。如何使名人的价值最大化也是文化论坛召开的目的之一。我们认为,经过两届文化论坛的历练,《上饶晚报》已有一定的经验,今后可将名士们分门别类地划入《上饶晚报》人才库,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抱团发展的形式推出一群或一个个名人。

从大处说,文化论坛为地方文化建设出了一臂之力;从小处说,为报社开设了一个新的文化报道方向。实践证实,当打开地方文化论坛的盖子,就会发现文化报道会是个无穷的话题,每一个文化事件都变得有关联,每一个报道点都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