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石志宇
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大前提下,放弃读者不喜欢的版面,开辟新的阵地,也是一种再生手段,是一种优胜劣汰。但本文作者提出,法治版不应简单放弃,而是做得更好,让其更有生命力。
一直关注的一张党报的法治版突然消失了。那是一张很知名的党报,那块法治版我也关注了好几年。当那熟悉的版面、版次出现不再熟悉的内容时,我开始思考它消失的原因。
法治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读者接受严肃枯燥的法律,尤其是在一张党报上,宣传的方式很重要。
案例是解读法律法规的好方式,所以在法治宣传报道中离不开案例。选择什么样的案例作为宣传法律的载体很关键。
比如对刑事案件的报道,就不能过细地描写犯罪手段、犯罪细节,而是从刑事案件中分解出一些能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给人们警示或启迪。如果这些点找不到,那么对案件的报道就会没有意义。一旦报道过多,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而一旦发现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案例,就要抓住不放,做大,做足,做透。我遇到一个案例,是在一个饭局上无意听到的。一个年轻人为了救人而死,而被救的人却怀疑年轻人根本不是为了救他而死,所以不同意对年轻人的死做出赔偿。法院最终坚持了年轻人父母的诉讼请求,判决被救人赔偿死亡赔偿金等。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做好的案例,也是必须要做的案例,因为在我们大力提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在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他人落水要不要救的话题不断出现在视野中的现在,这个案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法律支持正义,法律支持人心向善。所以我以《生命 道德 价值》为题,对这个案例从生命的意义、道德的衡量、法律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并且配发短评《雷锋精神一直都在》,因为当时刚好是学习雷锋精神宣传月。可以想见,这样的案例一定会有读者看,并且能有所触动。
在多年的办版经验中,我感觉到,读者关注法律时,多是自身碰到了一些法律困惑才想到学点法律,看点法律。我经常遇到读者拿着往期的报纸来找我,说遇到的情况和刊发的案例一模一样,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去办?这就说明,实用性是办好法治版的又一要务。
法治的实用性的最大价值体现在保护自身权益上。所以在稿件的选择上,要选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法律,然后再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阐述、解读。如《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等,这些法律与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要把这些法律中与老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那些点提取出来,通过多种形式介绍给读者。
这些点如何找?只要记者在采访或编辑选稿时,脑海中多现几次,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该需要哪些法律知识呢?经过这样的思维过滤后的稿件,实用性、贴近性一定很强。这也是我们现在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所提倡的。多设身处地为读者想想,走到群众中去,才能知道读者最需要什么。
由此我又想到那块消失的法治版。在它撤版前其实我很少看了,因为每期看过之后,觉得离生活太远,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些话题太虚,有些东西太前卫,已经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这应该是它消失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办版的一个风向标,无论是新闻版还是专副刊版面,它的生命力都在于贴近性、实用性和服务性。
最能打动人的是情,文章也是一样,如果一篇文章充满着感情色彩,即使文章中所承载的信息与他人无关,依旧会引起共鸣。记得我写过一篇社区矫正的文章。社区矫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尽管这个事物是社会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但能引起老百姓关注不太容易。所以我尽量回避了这一生僻的概念,而是从这个概念涉及到的相关人物入手,写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事物,如何处理这方面的事宜,把他们对这项事业投入的热情、感情充分体现出来,并且把我的感受在文中适当地体现出来。我想,这样文章做起来就活了,会引着读者一点点看下去,并且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带着感情色彩去做文章,做版面,一定会赢得读者,因为人心是相通的,人的情感需要是相同的。我们把感情带给读者,读者回馈给我们的是用心去阅读,这是双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