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熊晓玲:教师要与学生相互成全

时间:2024-05-08

陈大庆

GOOD TEACHER

熊晓玲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华侨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班主任。从教二十年,担任十三年班主任,是三水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三水区新锐教师培养对象、佛山市名班主任培养对象。曾获得“三水区优秀教师”,“三水区优秀班主任”称号。

融化“扑克脸”

“扑克脸”通常指在牌类游戏中,拿到牌的人不动声色无面部表情的行为;在日常用语中引申为那种保持这种表情、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在高中阶段,有些学生就拥有这样一张“扑克脸”。“扑克脸”学生的心中所想、情绪感受都让人无从所知,这让班主任的引导工作不断受挫。

“我们不怕面对那些爱说爱笑的学生,就怕遇到那种不笑、不说、什么都不在乎的学生。”熊晓玲有着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说到与学生的相处,一张毫无表情的“扑克脸”是每个班主任头疼的难题。

曾经熊晓玲的班上有个学生小李,性格孤僻、个性偏执,学习消极,不愿与他人交往,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在一次早操时,他伴着节奏始终站立,眼神呆滞,不做任何的肢体动作,在发呆静默中等待早操音乐的结束。当熊晓玲询问他是否身体不适,得到的反馈只是一脸漠然,不回应、不解释,全程“扑克脸”。在接下来几周的早操中,他依然我行我素,纹丝不动。

“对于‘扑克脸学生个体,简单的说教或是严厉的说辞是无用的,但有一点可以坚信,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老师对他的真诚与信任,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真正的友情。”熊晓玲说,在与这类学生相处时,需要找到适时转变的时机,打开学生心门,触摸孩子思想的律动。

经过了解,熊晓玲得知小李家庭特殊,由母亲一人维持整个家庭,且家中还有一个重病的哥哥。因此,母亲对小李寄予厚望,希望他通过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母亲重复啰嗦的言辞令他感到心烦,于是他和母亲一直冷战,并且对母亲的很多做法嗤之以鼻。由于家庭情况的特殊,他一直不愿意敞开心扉,甚至连班级照相都要捂着脸。

“教师只有找到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才有可能与他建立精神的连接,融化坚冰。”熊晓玲回忆,小李真正转化的开始是在校运会项目报名的班会课上。当时班级正就男子1500米长跑缺1个名额进行集体决议。有同学提议小李同学高一时参加过比赛,可以报名。但是小李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反驳,认为自己高一跑完1500米后进了医院。此时,熊晓玲用真诚和理解的态度向全班重申参加运动会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分,如果是用集体的名义绑架个人,得到的团队分也毫无意义。

课后,小李却主动找熊晓玲报名参加长跑。熊晓玲当即拒绝,并表示不能以班集体的名义而无视个体的健康。但小李一再坚持,他表示只要身体有任何不适就放弃,熊晓玲便答应下来。运动会上,小李坚持跑完了1500米,当他到终点线时,很多同学簇拥着他,搀扶、递水……他开始慢慢融入集体。运动会期间,他还默默承担班级大本营的卫生,“扑克脸”小李开始了转化。

“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集体生活中来,从而化解他们成长期的烦恼,进一步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熊晓玲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因教育受挫而选择无视,无视个体真实、敏感心灵的存在。相反,教师应该关注集体,关注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让每一个正在生长变化的孩子在独自跋涉的路途中,获得生命延展的温情和张力。

与学生相互成全

在熊晓玲的学生时代,有着一段难以忘却的遗憾。高中时期,班上有八十几个同学,等到毕业拍照时,她连同学都认不完,全班的男生只认识一个。淡薄的同窗友谊让她坚定,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級一定要建成一个团结有爱的班级。

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发展特点,班主任熊晓玲会通过序列化的班会、户外团建活动、班级之间的比赛活动构建班级凝聚力。在高一时期,熊晓玲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安排一个戏剧周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重现经典、经典再解读等方式,去将课本通过多种方式再呈现。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同学们热情投入,通过写剧本、分角色、做道具、买服装等方式,展现了一台十分精彩的戏剧表演。等到高二时,熊晓玲便结合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主题,开展新闻展播、时事评论、辩论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分小组参与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一项活动不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个体而言,会有更多情感上的影响。比如学生在准备时事评论材料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关注到我们生活的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熊晓玲说。

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在改变学生的同时,熊晓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用她的话说,“自己与学生一直在相互成全”。

“对教师来讲,我们的生命线是上好每一堂课,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熊晓玲介绍,多年来她形成了“1+x”的拓展互文课堂风格,即以课本为基础,对每篇课文展开延伸,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理解。除此之外,在讲高考专题等相对单调的内容时,她也能上出新意。

在2016年的全国Ⅰ卷中,有一篇小说叫《锄》。文中有一句“我不是在锄地,我是在过瘾”,当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她就以生活当中同类的句式文本来进行课堂的延伸与拓展。班上有一名长期上课睡觉的学生小吴,每次被叫醒时,他都会说一句:“我不是在睡觉,我是在思考。”“这个句式其实与小说中的句式是一样的,大家可以以这个例子来体会文中的这句话。”熊晓玲说,这种类比的前提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态,切不可因此伤害一个学生的自尊心。

采访中,熊晓玲满脸笑容地分享,学生对她各种各样的称呼:“晓玲姐”“小熊”“大熊”“姐姐”“表哥”“熊妈”……她回忆,从教二十年来,学生的个性变得越来越鲜明,但是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这是始终不变的。

“但今天我们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是有很大变化的,同样是情感教育,今天我们的切入点与以往大不相同。”熊晓玲说道。她会经常在网站上收集学生爱看的视频,借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学生也会给她分享自己买的好看的杂志,推荐自己喜欢的视频。

在熊晓玲看来,知识是有保鲜度的,尤其是与新时代的学生沟通,老师需要学习很多心理学的知识,不仅要与学生实现共情,更要用专业、科学的知识引领学生。她说:“与学生相处时,生活总是充满了小确幸,这些小确幸能够让我内心更温暖,更有力量,也更怀有期待,期待每一朵花开。”831F05E5-BB0A-47CC-AB4E-2FE3DE67E75A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