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文光
[摘 要]基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实践体验的“五感法”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及经验学习,促进了教学方式、策略的创新,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优化与重构,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成效,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应采取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构建、具体实施,力求“五感法”教学的价值得以实现。
[关键词]“五感法”教学;实践体验式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3-0090-04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学过程重实践。”因而,以实践体验为主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实践体验式教学可基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来开展。教师可基于人的这五种感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即开展“五感法”教学。“五感法”教学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立足学习者的体验感受,聚焦学习者的思维感悟,凸显学习者的具体实践体验过程。因此,“体验”与“感悟”是“五感法”教学的核心。
二、研究意义
目前,实践体验式教学模式及体系研究深度不足,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以实践体验为主的课程教学或教学中的实践项目开展等方面。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内容和任务是课程安排或教学需要,相关过程流程化、程序化,缺乏灵活性、创新性。故而,需要对实践体验式教学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构建、具体实施、多维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即运用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构筑教学体系,以全面且有深度地开展实践体验式教学。
“五感法”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及经验学习,聚焦核心素养:立足生命观念,注重科学思维,并融入态度责任的培养。体验式教学,以主体体验为特征,致力于观念的构建、能力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在“五感法”教学中,学生能对知识学习产生渴望,这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经验的积累以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转化、发展、深化等促使学生生成感悟,从而有效实现知识获得、认知深化、素养提升、能力增强等目标。因此,研究“五感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五感法”教学概述
“五感法”教学立足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和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基于一种感觉教学,也可以基于几种感觉教学。至于如何规划,则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在“五感法”教学中,要以知识内容的特点为结合点,注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组织的灵活性,聚焦教学成效,关注学生发展。
例如,对于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可综合视觉、听觉、触觉开展“五感法”教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感受构成牙齿与舌头组织细胞的区别,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是不一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轻磕牙齿,聆听牙齿碰撞发出的声音;再用牙齿碰触舌头,聆听两者碰撞发出的声音,通过声音感知牙齿的质地坚硬。同时,通过牙齿与舌头的接触感知舌头的柔软。观察牙齿和舌头的颜色、质感等,从视觉上感知构成牙齿与舌头细胞的不同。学生经过实践体验,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方面感受构成舌头、牙齿的组织细胞,认识这两种细胞的属性特征,理解细胞的不同。
“五感法”教学注重实践体验和生命感知,围绕体验和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感悟并促使思维深化。
四、“五感法”教学作用阐释
“五感法”教学基于人的感觉,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这其中,信息的收集以及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感受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教学过程既强调感性材料的收集,又强调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的激活与发展,力求学生形成感悟以实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发展等。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各种实践体验方式对学习目标、学习对象进行探知,而由此获得的信息会反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形成感受(感性认识)。同时,实践体验过程也伴随着思维的激活、发展与提升,并且实践体验活动也需要思维的引领和指导。随着分析、判断、归纳等理性思维的介入、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刻,而由此建构的原理、概念等相关知识,又能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五感法”教学既可以融入其他的教学模式中发挥作用,又可以独自发挥作用,还可以关联多种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体系,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五感法”教学解析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视觉或听觉。因此,“五感法”教学可以完美地发挥其教学作用。但如果无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知识内涵、增强知识体验,或者理解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原理、规律等,“五感法”教学又如何发挥作用呢?破局的关键在于探寻“感受”与“知识”之间的共性联系,以此铺设学习桥梁。让学生解决一些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和立体。下面笔者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进行详细具体的阐述。
(一)利用视觉信息,揭示知识固有的本质属性及规律
视觉能辅助学生获取知识。在学生所获取的诸多信息中,由视觉带来的体验感受的作用不可忽视。视觉信息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示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属性并有效揭示其蕴含的科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中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时,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含有蝴蝶的花丛,开展寻找蝴蝶活动,提问:“花丛中有多少只蝴蝶?”学生观察回答。改变蝴蝶背景即花丛的颜色,突出显示隐藏的蝴蝶,提问:“现在有几只蝴蝶?为什么一些蝴蝶没有被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保护色”概念。然后展示一系列典型的动物保护色图片,开展寻找动物活动。接着展示枯叶蝶等典型动物拟态图片,在学生辨认后,提问:“为什么难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拟态”的概念。再展示鲜艳的毛毛虫图片,提问:“这是保护色吗?毛毛虫的颜色为什么这么鲜艳,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归纳“警戒色”概念,同时展示蜜蜂等警戒色动物图片及介绍。最后展示冬天下雪时雷鸟的图片和夏天雷鸟的图片,以及冬天没下雪時雷鸟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依托视觉手段构建教学是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知识的视觉呈现不仅能够凸显重点,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视觉信息的捕捉过程中跨越理解障碍。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属性特征胜过千言万语地讲授,学生的感悟伴随着视觉信息的获取逐渐加深,理性思维的介入与深化,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效建构和认知知识能力的发展。
(二)聆听感知,体验生命的脉动活力,感受知识之美
知识的声音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教学中往往不被注意或被弱化,没能引起师生的重视。在“五感法”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知识的声音信息,发挥这些信息的生命活力,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受,领悟知识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认识感悟及知识生成。
例如,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血液流动的声音、心脏怦怦跳的声音,让学生体验人体的蓬勃生命力,感受生命的美好。又如,在“人的体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拍胸部、腹部,再拍拍手掌、手臂、大腿等,聆听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体验人体的腔的声音感觉,加强对体腔的理解,深化对体腔的认识。通过体验探究人体发出声音,感受知识固有的本质属性,感知生命的脉动活力,从而從新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
聆听感知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并引导学生构建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聆听感知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他们的求知热情,使得思维激活与融入、深度辨析与探究、体验与感知相合,进而自然实现知识建构。例如,播放动物发出的声音,开展辨认动物活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有何作用和意义?总之,生物的声音蕴含的知识信息非常丰富,通过课堂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有利于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应用嗅觉资源,探究知识的隐藏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气味是生物散发的独有特征,蕴含着生物的信息密码。生物的气味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依据这一特点,可以开展基于气味的生物学探究实践学习。如开展根据气味辨认水果活动。蒙上学生的眼睛后,拿起橘子、香蕉、苹果等不同的水果逐一让学生闻,学生通过闻到的气味进行判断并说出水果的名称。生物的气味特征为学生打开了新的认知大门。
基于嗅觉的教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可以将嗅觉的作用、生物散发的气息味道以及气体扩散等知识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素材或教学资源。例如,在“扩散作用”的教学中,首先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切洋葱进行导入:切洋葱时,洋葱散发出的气味会刺激眼睛流泪,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气体扩散作用。接着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切洋葱。根据现象提出探究问题“如何切洋葱才能避免刺激眼睛”,并现场实践检验猜想。通过探究活动,既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又能引导学生有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突出核心素养,提升实践教学价值。
简而言之,气味既是生物的属性特征,又是生物进化和适应大自然的结果。对嗅觉资源的有效应用,对于深度教学的构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生物学科趣味性与价值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味觉体验,感受知识的美妙滋味
味觉体验是最奇妙的体验。通过亲自品尝,味蕾受到刺激,由此获得的信息鲜活生动,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研究表明,口腔中的味蕾可以感受到甜、咸、酸、苦等。生活中人们把味道分为很多种,其中不乏独特的或富有个性的味道。此外,生物都有相应的味道属性特征,比如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都有各自的味道。“五感法”教学中,味觉体验最为美妙。
例如,品尝感受植物的组织。在植物的组织的学习过程中,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薄壁组织或基本组织)等学生容易理解;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因作用明确,学生也能掌握,但机械组织学生难以想象和把握。“五感法”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基于此,教师开展了体验感受活动:用牙签品尝小块梨果肉。学生仔细品尝感受,甜的水分多的是营养组织(由薄壁细胞构成),不甜的硬的颗粒感是机械组织(由石细胞构成)。教师还组织了深度学习活动:探究金橘(金桔)的吃法,是剥皮还是带皮一起吃?学生先直接吃,再剥皮吃,感受怎样吃更美味。分析:金橘(金桔)的皮是保护组织,果肉是营养组织,果肉口感要好一些。但金橘(金桔)的皮的维生素C含量占整个果实的80%,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比如肝脏解毒、养护眼睛等,所以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看,金橘(金桔)的要带皮一起吃。
通过味觉体验,学生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思想。而且,知识获得、认知发展、素养提升等的有效达成,有利于实现实践教学的多元价值。
(五)触碰感知,进行生命体认,感悟知识的精彩
触碰感知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思维进行判断,内心形成感悟并推动认识发展。因此,触碰感知是“五感法”教学中实践性最强的探究学习方式。触碰感知使学习变得温情而富有生命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奇妙的情感。学生愿意也乐于触碰学习对象,从而了解学习对象并建立与其的亲密联系。
例如,在教学各种生物或生物体结构时,让学生通过碰一碰、摸一摸、捏一捏等对学习对象有初步的了解。信息的有效收集与处理以及基于真实接触而产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认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激发。触碰感知对疑难问题的解决、认知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深度建构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触碰感知是重要的实践学习方式。例如,用手掌感受心脏的跳动;摸脉搏探知心率,开展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的学习活动;轻轻抚摸蚯蚓的背部及腹部,感受黏滑和粗糙,感知黏液和刚毛的存在;徒手抓鱼,感受黏滑,感悟鱼在游动时如何减少水的阻力;用手触摸鸟的羽毛,了解正羽硬挺有弹性,绒羽柔软;等等。触碰感知以直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与生命感知,有力地促进他们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发展。
综上,“五感法”教学以实践体验为主线构建课堂,使得相应的学习任务的结构发生变化,但教学目标、知识内容等并无改变。这说明教学方略的革新必然导致学习形式的改变,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和认知过程也随之变化。学生知识的习得与能力的提升也因教学策略的迭代而发生一定程度的蜕变,继而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升级和进阶。基于核心素养的“五感法”教学重构和优化了教学过程,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五感法”教学既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建构知识概念及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又是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良策。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周伟波,宣文涛.体验式教学下“晾衣架”模型的教学研究[J].物理教学,2022(3):6-8.
[4] 吴洁.微实践·悦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微实践体验活动[J].现代教学,2018(6):47-49.
(责任编辑 黄春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