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眼睛”看清酸碱

时间:2024-05-08

花宇

[摘 要]在酸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比较零散,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因此在复习课中,有必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宏微结合,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酸碱参与的化学反应,深入理解和掌握其本质,进而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关键词]宏观辨识;微观探析;酸碱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7-0073-03

一、新形势下教学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化学学科也不例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容易被学生以及教师忽视的部分。从微观层面剖析物质构成要素及变化规律,帮助学生从“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的角度学习化学知识,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下面,以初中化学中“酸碱复习”的教学为例,探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培養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实践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专题复习课,教材内容较为分散,且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较多,学生经常会把相关知识弄混淆,因此在学生学习新课后给他们进行专题复习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在上新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酸碱知识,但由于本章知识点零散,所以学生较难将知识灵活应用。尤其对于酸、碱的化学性质,学生虽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能够简单理解和记忆,但真正应用时却无法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或者呈现出来。只有帮助学生串联繁多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深入理解酸碱的本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主旨:“万变”不离“其宗”

化学是一门知识点繁多、抽象、难理解的学科,而且化学变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刚进入化学殿堂不到一年的初中生遇到酸碱知识时,多少会有些迷茫:“怎么有那么多种物质!”“一种物质有那么多性质!”“物质之间还能转化!”其实,化学物质之间是有联系的,化学世界是由逻辑串联的,化学的“万变”是不离“其宗”的。

环节一:认识“万变”

【创设情境】展示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酸和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请根据图1中的信息分别说一说它们的用途及体现的性质。

【学生活动】了解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这些应用分别利用了酸和碱的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引用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增加知识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化学,同时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酸和碱的某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并不只是对应单一的用途,而是可以一“理”多用。如可以利用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来去除铁锈。除此之外,酸的该化学性质还有什么其他用途?

【学生活动】思考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应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

【思维拓展】请同学们继续思考酸碱的其他性质对应的用途。

【学生活动】补充酸碱的不同性质对应的多种用途。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并结合性质考查用途。

环节二:探寻“其宗”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的酸与酸、碱与碱之间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那么是在哪些情况下呢?

【学生活动】思考酸与酸、碱与碱之间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思考判断两种化合物之间能否反应的过程中,内化酸的通性、碱的通性及反应所需条件。

【出示例子】

【学生活动】写出上述例子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 巩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方程式的书写,理解、强化复分解反应所需的条件。

【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应物可以相互替代?我们都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那么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用途、性质、结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探析的思维方法。

【思维拓展】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案上写出反应前后的微粒,思考和讨论反应前后微粒有何变化。

【学生活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参加反应的微粒完成表1;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酸与酸之间或碱与碱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利用方程式找出参加反应的微粒,巩固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的思维方法。

【联系实际】有些情况下酸与酸之间、碱与碱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请举例。

【学生活动】思考哪些情况下酸与酸之间、碱与碱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并以制备硫酸铜、工业制烧碱为例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问题时学会“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拓展】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案上写出反应前后的微粒,思考和讨论反应前后微粒有何变化。

【学生活动】写出制备硫酸铜以及工业制烧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到参加反应的微粒,完成表2。

设计意图:对刚刚学到的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和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练习、巩固、强化。

【提出问题】那么现在大家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酸和酸之间、碱和碱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了吗?

【学生活动】找到反应的本质,即不同反应中的微粒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酸中不仅仅氢离子会参与反应,酸根离子有时也会,碱亦同此理。引导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从微观的角度出发,找到它们结构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从微观角度分层次地思考问题。

【小结】当我们能“看到”物质微观结构时,我们就拥有了“化学的眼睛”,利用这双眼睛我们就能看清酸碱的神奇,分清物质的不同。

环节三:利用“其宗”

【能力提升】请用“化学的眼睛”区分常见的一些物质(见表3、表4)。

要求:1.找到“其宗”——不同的微观粒子;2.设计方案;3.进行实验;4.整理汇报。

【学生活动】從微观角度说明区分物质是基于哪些离子的不同性质。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酸碱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联系实际】利用物质微观粒子的不同,还可以实现什么用途?

【学生活动】联系平时的生活、学习或练习,联想到除杂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拓展微观粒子的实际应用。

【学生活动】除杂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睛”看清微观粒子,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物质除杂。

【结束语】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要掌握好相关的化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在繁杂的化学变化中找到其根源。

三、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和复习不应是机械式地让学生死记大量的知识点,而是要在一定量的基础性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发展性认识,结合真实有用的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2]。作为有着重要作用的复习课,不应只是知识的重复讲授,而应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关联起来,提升学生质疑、释疑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有如下收获:

1.在内容的设计上,利用不同的情境将旧知识以新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的引申拓展,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有新的收获。

2.在学案中通过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比较好地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酸碱概念网络的构建。

3.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实现了“授人以渔”,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酸碱的知识,还使学生尝试从新的思维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酸碱复习”的教学实践中,利用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酸碱知识框架,使学生能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能够综合运用酸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从新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趣味性,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翠萍,姜箐.基于化学三重表征的教学设计:以“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8(1):64-65,24.

[2]  姜佳荣,蒋小钢.以观念建构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 24-27.

(责任编辑 罗 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