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尹明华
(作者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中央在提出“走转改”要求的同时,也对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和严防虚假新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重申这些要求,不仅是提高新闻宣传水平的需要,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爱护。
“走转改”的核心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事实上,就是要求记者编辑真正沉到下面,到基层去发现新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文件、新闻发布会和统发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报道。“走转改”的实质,是要讲真话、实话、有用的话,以及讲有分寸的话。
民主文化既是权利文化,更是责任文化。记者编辑不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更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我们一定要把“走转改”真心实意地作为一种内心的坚守,而不是一种形式。
所谓 “讲有分寸的话”,是因为有些实话不一定能讲,有些事情是真的但不能报道。中国没有民营媒体,所有媒体都是党的媒体。党对新闻工作者向来是有要求的。所谓的舆论监督权利不能滥用。有些同志在如何认识民主的问题上存在误区,一提民主就是泛民主。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民主文化既是权利文化,更是责任文化。记者编辑不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更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鼓励讲真话、实话,主要是针对空话、大话、套话而言。实话也要有分寸地讲,而不能不加选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作为党报集团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管理要求。前一段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通过窃听获取新闻遭到了处罚。尼克松也是因为搞窃听而下台的。即使是在国外,也不存在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有些做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不被允许的。
对“走转改”要求不能片面理解,要抓住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这个核心。践行“走转改”的关键是心里面要装着群众。群众在哪里?不仅在党和政府的会议上,在各类新闻发布会上,也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街道社区。现在不少记者编辑有个习惯,写报道主要依赖部门提供的新闻线索,而且主要是由这部分内容组成新闻报道,这样下去报纸就会变得不好看,或很难变得好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走转改”真心实意地作为一种内心的坚守,而不是一种形式。其实,要把“走转改”落到实处,根本的一点是记者编辑内心真的相信要这样去做。只有内心有了坚守,有了信仰,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一要有努力工作的意愿。就是解决肯不肯做的问题。并不是每个人在所有时候都愿意付出努力去追求把工作做得更好。有些人仅仅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一个体面的职业、一份不错的收入和比较好的社会名声。但是,如果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收获,就必须有更强的意愿,付出更大的努力。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刚进新闻单位工作时候都差不多,拥有的平台也是一样的,但是一年以后就能看出高低,两年以后就能分出优劣,三年以后就能看出有没有前途。这是因为有些人确实是想做事、肯做事,而有些人仅仅是把努力放在口头,没有在行动上体现出来。提高工作能力,首先是要自我努力。客观环境条件总会有各种制约,但是只要有自我努力的意愿,热爱并积极投身新闻工作,就能在遵守约定中取得进步。
二要提高发现新闻的本领。这就是要解决能不能做的问题。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权威、品牌以及设施,是靠一代代新闻工作者用发现的眼睛换来的。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首先必须有发现新闻的兴趣。要养成一种经常自查的习惯,看看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所采写的新闻有多少是自己满意、受到社会和领导肯定的独家之作。这种自我检查不必披露,可以作为一种内心档案和人生记录。当然,要提高发现新闻的本领,不是光有良好的意愿,也不是光靠增加物质激励就能马上实现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日积月累地磨练。
三要提高核准事实的本领。这就是要解决会不会做的问题。几乎所有重大的有影响的新闻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核准这一关,记者就是确保新闻真实性的第一责任人。讲求时效的优秀记者,都曾经在报道还是放弃的边缘犹豫过。面对一条可能会受到批评的新闻,我们要学会对报道对象、对读者、对领导、对党和政府、对社会影响负责。当一个报道出笼的时候,不管是受到好评还是批评,都是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而初期主要的决定权掌握在记者自己手里。如果没有把握好,产生的效应很可能会发生偏差。过去我们经常强调,写稿里面有政治观、大局观、责任观,后来提出要“三贴近”,现在又强调“走转改”。我们要把这些口号化为采写每条新闻时的具体行动。
四要提高有效表达的本领。在肯做、能做、会做基础上还要学会有效表达。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法律等专业领域的报道,在表达上要严谨规范。对于法院等司法机关提供的重要文本,有时候要学会不修改,甚至是使用原文,避免因表达不全产生问题。
记者在报道中尤其要注意守住以下八条底线:
上级的问题不要碰。我们是党和政府办的报纸,不要去向我们的上级问责。如果确实需要,可以采用参考报道的形式。
同行的问题不要碰。避免恶性竞争必须把握好这一点。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的评价,也要站在善意的立场上做到客观公正。在公共场合也不能不负责任地谈论,要有大气宽容的心态。
无法核实的问题不要碰。有些事情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一时无法核实清楚,就不要报道或者暂时不报道。这样做可能会损失一些新闻时效性,但是能够换得真实性和职业安全。当然,最好是能够快速核实,在安全的基础上争取时效性。一年下来,被领导肯定的报道是99%,被批评的可能也就是不到1%。要努力把这1%避免掉,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党的新闻事业负责。
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要碰。新闻宣传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有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报道了也没有用,就不要作简单报道。现在的社会不仅要讲公平,还要讲公正、公开。单讲公平不行,因为除了公平还有个绝对数的问题。讲公平首先要讲正义,我们追求的是正义基础上的公平。所以对有些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不要匆忙报道。有些问题的解决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经过充分研究,或者一时还不具备解决条件。对已经明确告知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反复提出。应善于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影响稳定的问题不要碰。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报道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对某些报道是不是影响稳定拿不准,可以和周围的同志多商量,或者作一些请示。
□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右一)在奉贤四团镇杨家宅村采访乡村医生,领衔采写了《四十余载的坚守》《后继令人困惑》《把“心”留在乡内》等一组报道。
有明确规定的不要碰。
涉及敏感的制度问题不要碰。随着网络、微博等的发展,党报等权威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信任,因此不能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观点。如果不清楚哪些是敏感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把上级有关政策、指示梳理学习一下。对于在一段时间内被新闻通知集中点到的问题,不要去碰。
跨地区舆论监督不要碰。这是中央有关文件明确规定的。
一要加强把关。应特别处理好几对关系。既要讲即发,也要讲晚发。不要认为慢一点发是新闻素质有问题。有时候晚发恰恰是新闻素质好的体现。既要讲多发,也要讲少发。有时少发反而体现了一种政治觉悟。既要讲可发,也要讲不发。因为不发,有些可能产生的错误才得以避免。能不能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既体现了新闻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们的思想高度。
二要加强学习。当今社会变化很快,政策新领域、经济新问题、民生新矛盾、科技新前沿层出不穷。新闻工作者不能过分依赖经验。有些过去成功的经验,现在不一定能行。过去学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过时。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学习适应形势发展。如履薄冰是新闻职业的常态。要善于把新闻报道作为学习的过程,善于把学习能力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能力,确保在工作中不出重大差错。
三要加强核准。对于新闻事实,至少要有一种以上证实渠道,有权威来源、权威认可。对于一些把握不大的新闻线索,要舍得放弃。对于一篇报道,记者自己至少要有90%以上的把握,然后再加上10%的怀疑。再用各种办法进行求证。核准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四要善于表达。一是要学会把问题讲简单、讲清楚。二是要尽可能避免文件化语言而学会用动词、用短句。文件化语言往往很长,而且有很多前置词和介词结构,这是为了严密周全。但新闻语言,是让读者看懂看明白,最好多用主谓句。三是在表达时注意理性支撑的感性,法治要求的理性。用语不要太凶,尽可能谦和一点。四是表达真情实感。只有作者自己想看几遍的报道,才会吸引读者去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