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黄福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各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探究式教学法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理论,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全面提升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与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如何将探究式教学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是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要探索和攻克的难题。根据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新需求、新思路,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提出了一套“引”“导”“探”“究”四步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1-0061-02
在新的教育形势和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这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前进方向。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探究式教学正在成为主流。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能发生巨变,由单纯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激励者。同时,探究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指导他们进行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探究式教学法大有可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引”“导”“探”“究”这四个步骤有清醒的认识,将教学内容逐次植入其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享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初中化学“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教学为例,对“引”“导”“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以趣为“引”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潮下,情境教学因“趣”激“趣”的理念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得到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催化剂。教师在实施化学课堂教学时,应紧扣教材目标和课标要求,深刻思考如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导人、让学生眼前一亮的灵机妙问,使学生的大脑和感官都兴奋起来,跟随教师进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尤其在化学实验课中,更要通过这样的以趣为“引”,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是知识的记忆、理论的集合,更是动手实践和亲身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将化学理论与实验操作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教学开始时,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对盐的初步知识进行了直观生动的展示(如图1),使学生对盐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日常所见的食用盐上。
针对学生对日常食盐较为了解,但是对其来源不甚了解的学情,及时在多媒体展示的同时进行发问:图片中的粗盐和精盐哪个跟我们日常的食用盐比较像?观察一下粗盐和精盐,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大小、色泽等)随后,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对粗盐进行讲解:自然界中粗盐分布十分广泛,种类繁多,人们从海水、盐矿、盐井、盐湖中进行初步加工获得粗盐。粗盐中含有两类基本杂质,可溶的有MgCl2、CaCl2等,不可溶的主要是泥沙。最后引出本课实验目标:粗盐提纯。通过环环相扣的多媒体展示和设问引导,学生对如何加工出精盐十分感兴趣,动手欲望十分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明确目标,合理“导”向
没有铁轨的火车寸步难行,没有航向和目标的飞机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同理,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质疑完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即“导”。由于初中生自身的知识局限和年龄特征,他们对许多化学知识不甚了解,对实验操作步骤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目的、注意事项等,教师要及时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完成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导”,学生很容易在操作和原理认识上误入歧途,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实验事故,这是化学实验教学要绝对避免的,“导”在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例如,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粗盐提纯的原理和步骤进行初步的演示和讲解,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规范性引导:粗盐提纯分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三大步骤。第一步溶解过程中的两个要点分别是粗盐要适量,用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与烧杯壁不要发生碰撞。进行第二步过滤时要注意一贴: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密贴合;二低: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三靠:玻璃棒应靠在三层滤纸一侧防止损坏滤纸、烧杯口紧靠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出、漏斗下部应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第三步蒸发结晶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有:加热完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置在实验台上而应放在铁圈上冷却;加热时应注意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因受热不均沸腾飞溅;蒸发皿中液体较少、固体量较多时应及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滤液,防止烧干。
通过多媒体图片或视频演示,加上教师的讲解,完成对学生实验操作“导”的过程,使学生快速掌握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实验是严肃、严谨的,操作不当不仅会导致数据上的误差,还可能损坏实验器具,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精神和能力。
三、合作学习,科学“探”索
化学是一门较为有趣的学科,日常生活或常见的实验操作都蕴含了非常多的化学原理和知识。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当将学生对化学现象或实验操作的兴趣加以利用,促使其自主探索,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实验,唤醒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实践精神,培养他们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针对实验中的现象和操作要点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同时开动脑筋,不但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笔者根据學生学情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差异对各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问题:1.本实验利用了什么化学原理进行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杂质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同);2.本实验的三大步骤中玻璃棒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三个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加速溶解、引流、防止液滴四溅);计算精盐产率并和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再对本组的实践进行反思。一系列伴随着实验的问题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进行分组操作的同时开动脑筋,分析化学现象,探索化学原理,分析实验数据,反思实验结果。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高,在能力层面得到了锻炼,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
四、评价总结,拓展深“究”
一节成功的化学实验课除了以上步骤外,还离不开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检验和总结,这样才能避免实验课玩乐化和过度自由化。评价和反思不但深化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和对实验过程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化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尤其许多实验环节几乎达到“抠字眼”“抠细节”的地步,因此,学生是否细致观察、准确描述、精确操作,是否能够实现“能力提升”和“思维拓展”等,都是探究性学习最后所要检验和评价的。
比如,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教学的尾声,笔者对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并让学生对粗盐提纯实验操作过程和精盐产率计算误差进行自我总结和互相分析,对完成得较好的小组进行激励式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小组进行互助式小结。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探究:本实验只对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进行去除,那么对于其中存在的可溶性杂质有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去除?精盐是否就是我们日常的食用盐?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你能想出一些其他的提纯实验吗?对于最后一问,笔者设置了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提纯实验研究。
在基本完成课堂知识学习和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课后思维拓展,有利于学生化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拓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逐步深化的新课程改革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变革。通过分解细化“引”“导”“探”“究”四步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引导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转变学生角色,使其更自发自主地参与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教师应当在此教学策略的引导下,与时俱进,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深入完善教学环节,使学生以趣为引、循序渐进、科学探索,最终达到究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化学学习的趣味性和自主性,更使他们在有的放矢、按部就班的合作探究中构筑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系统的化学理论,实现完善的实验操作,提升科学的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