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孙春红
[摘 要]启发式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策略多样,运用提问启发、比喻启发、直观用具启发等方式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2-0092-01
启发式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克服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它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是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启发方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要掌握好条件。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提问启发时,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努力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并让大部分学生能经过思考能做出回答。
例如,人教版选修3有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教学中,在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回顾了“抗体由抗原刺激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知识之后,教师依次提问:(1)为什么从血清中提取的抗体会纯度低,特异性差?(2)如何能获得单一的抗体?(3)假设得到了单个浆细胞,怎么增大抗体的产量?(4)浆细胞能无限培养下去吗?什么细胞可以?(5)有没有可能把浆细胞的特点和癌细胞的特点集合到一个细胞中去?怎么做?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因为生物体受到了很多种抗原的刺激,所以产生了很多种抗体。”教师追问:“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疑惑,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给出图1,组织学生观察并做适当解释,学生很容易想到其他原因“一种抗原有很多种抗原决定簇,进而刺激多种浆细胞产生多种抗体”,并借助资料理解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就图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此时学生思维很活跃,有学生提出“将从血清中获取到的抗体进行分离纯化”,但马上就有其他学生提出反对,有的学生认为“抗体分子有很多共性,这样纯化太复杂了,难以实行”,有的学生提出“分离不了抗体分子,那就分离细胞,比如把浆细胞1单独体外培养,单独分离出它产生的抗体” 。因有合适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对后续的问题的思考效果都不错。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铺垫和启发,加上让学生学习英国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勒的实验,就可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认识到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和制备原理。
二、比喻启发
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源于生活,但对于经过归纳提升得到的一些概念,学生却很难理解。比喻启发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熟知的类同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对于“环境容纳量”这个核心概念,学生容易把K值误解成环境中能容纳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如可把一个教室比喻成环境容纳量概念里的一定空间,让学生想象这个教室里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人,将这个教室可容纳的最大人数作K值。在这种类比情境下,学生易知道教室里人贴人占满空间是可容纳的最大量,但这个教室并不能一直维持这样的数量,可能有人会破门或破窗而出,这样“环境”就被破坏了,进而理解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三、直观用具启发
高中生物涉及很多微观的内容,若仅靠图片展示来描述,学生存在明显的理解障碍。对此,教师可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接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以启发学生直观理解,加深记忆。
例如,在比较染色体和染色质时,可用女生常用的“电话线”发圈來展示,先将发圈剪断成一根,分别用拉伸后和螺旋原样来模拟展示染色质和染色体。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对染色体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到后面学习细胞分裂时,还可以在这个“电话线”发圈上粘上细线来代表DNA,帮助学生理解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多样,在课堂中可操作性强。经过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