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媒体应有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时间:2024-04-24

□ 本刊记者 陈 芳

近几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致力于公共外交的实践拓展与理论梳理。而对于公共外交与媒体关系,赵启正认为:“对外传播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

那么,媒体应如何培养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以不断提升传播实效?赵启正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主要谈到以下几个方面。

内知国情 外知世界

中国记者:您作为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平实中透着机智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好评。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赵启正:政协是特别适合开展公共外交的机构之一,我很重视这个平台。对我来说,政协大会之前都是极其“用功”的过程。用心地跟很多部门沟通,请他们介绍工作重点、难点、热点、敏感点,掌握了大量素材,“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有比较的眼光,才能做到回答提问时胸中有数,分寸得体,给记者们一个他们满意的答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

中国记者:从可操作角度看,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该怎样理解“内知国情,外知世界”?

赵启正:“内知国情”是指要有关于中国国情的基本知识储备和专门知识储备,包括对一些新近发生的时政问题的了解;“外知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知道所回答的问题在国际社会上有什么背景或者类似的案例、现有怎样的舆论,另一方面应该对不同国度外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的理解能力略知一二,这样有助于表达我们希望他们了解的信息,也就比较容易有好的效果。

关于国情,温家宝总理2010年9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了题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讲话。他指出,“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媒体在报道时应有这样一个认识框架。

关于外知世界也可以举个例子。宗教问题是西方媒体长期炒作的老话题。美国在《国别人权报告》中用很大篇幅指责我们的宗教政策。而事实上,当前中国宗教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迅速;教徒数量增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修复和新建了很多宗教场所;出版了很多研究宗教、神学的书籍,而且很多书店都设有宗教书籍专柜。具备了这些知识素材并掌握他们最近的论调,应对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要能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中国记者:请问跨文化交流应注意哪些问题?

公共外交的范畴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

赵启正: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跨语言还不等于跨文化。因为交流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有文化上的问题。举例来说,如京剧与西方歌剧差异甚大,外国没有完全与京剧对应的剧种,而英译名“Peking Opera”则混淆了二者的区别,甚至有的外国人误认为是中国人演的西方歌剧。日本的“歌舞伎”,日文发音是“Ka-bu-ki”,英文是“Kabuki”,不叫“东京歌剧”(“Tokoyo Opera”)。所以如果说到“Kabuki”,外国人就知道这是日本文化!我们的译法则平白丢了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所以京剧的正确翻译应当是“Jingju”。

还有“韬光养晦”的误译也是一例。这个词不是来自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而是来自清末一位老学究,指的是修身养性。可是有人翻译成“隐藏能力,等待时机”等等。试想,这样谁敢跟你交朋友呢?所以,翻译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要了解当时邓小平讲话的时代背景,当时指的就是不当头、不扛旗、不称霸、聚精会神搞建设,通俗讲就是搞好家门里面的事情。

此外,跨文化当中还有跨生活方式的问题。不同国家生活方式差异很大。有个法国的高级官员告诉我,以后要少来中国,因为不胜酒力。中国人说“你不喝就是瞧不起我”,他很纳闷,我不喝怎么就是瞧不起他了?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和美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韩国文化差异也都不同。所以说,只有在进行中外比较的学习中,我们才会敏锐地感受到各国的差异,较准确地认识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知识的积累是长期的任务。

不但会说 而且会听

中国记者:请您具体解释“不但会说,而且会听”的含义。

赵启正: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但要会听,是指不宜只是一味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才能说得更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谈话(或文章)不能形成有效的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隔膜,有时人家的话并不顺耳,还得避免感情用事,有点雅量,才可使谈话深入下去。也不要追求最后能与对方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能取得“有限共识”就算成功的交流了。

会说是指,在对外传播中,不要刻意打扮。像是要会见陌生的新客人,浓墨重彩地打扮,会让人看起来不舒服。美国金融家、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曾对我说,百分百宣传正面的东西,美国受众的相信率为零;而好的坏的都说,就会实现零的突破,就会有一些人开始相信。其实和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的是一个意思,宣传中国的成绩不要把话说得过满,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得过于绝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国。不实事求是的传播往往会事与愿违,反而降低了可信度。

会说故事是一项基本功。要多讲中国故事——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人的生活。如果我们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它相当于营养,是维生素C,它本来是在苹果里的,这个“苹果”就是中国社会真实的故事。那么,与其给外国人维生素片,不如给他们原生态的苹果。这样,讲故事的人可以较轻松地提供地方特产——来自该地的生动活泼的故事,而听故事的人也有机会不断换口味并吸收营养。

加强政府发言人和媒体的互动

中国记者:政府发言人和媒体的互动有时表现得还不够成熟,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赵启正:随着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普遍建立,政府新闻发布不仅成为信息时代中国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常态性工作,也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各级新闻官已经成为了媒体重要的信息源。

由于中国的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常规化只有短短几年,媒体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有时还不够成熟。这里我想说的是,政府部门应该懂得善待媒体,借助媒体才能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从而得到公众的监督和支持,而媒体也应该尽量准确地报道,理解政府部门的期待。公务员一方面要积极地向媒体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是公众需要的,往往还是第一版的新闻;另一方面,公务员还要欢迎媒体的监督,而不要回避它们,所以说政府的公务员的媒体素养(或新闻素养)是善待媒体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