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做深、做亮主题报道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4-04-24

□ 瞿冬生

做深、做亮主题报道的实践路径

□ 瞿冬生

近几年来,《温州日报》增强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意识,重大主题报道成为“一把手工程”,总编辑亲自抓策划、抓落实,把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工作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主要任务,也是党报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载体和抓手。

据统计,2008年以来,《温州日报》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作品综合类奖项共计21篇,反映重大主题的稿件15篇,占了71.4%。

使命:只有创新,才能做深重大主题报道

围绕中央、省、市委中心工作,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党委机关报使命所在。党报优势在于重大主题报道。要让重大主题报道具有思想性,具有影响力,就必须把重大主题报道做得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重大主题报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功能。要搞好重大主题报道,首先要搞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温州日报》提出并努力实践的“早知晓、早介入、早策划”,有助于及早掌握信息,及时介入、及时地了解工作动态和过程,就能够赢得主题报道的策划主动权。

2010年,温州市委提出要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温州日报》立即组织策划讨论,大家听取随同市委领导外出考察记者的情况介绍后,敏感意识到:新到任的书记敢于正视温州存在的问题,敢于触碰敏感问题,提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给温州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给报道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环境,党报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经过几次策划讨论,及与市委办和市委宣传部多次沟通,《温州日报》大胆提出了“十问温州发展”的报道思路,准备对制约温州发展的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叩问。

从2010年9月15日开始,《温州日报》陆续推出了十问温州发展系列报道。如今,这组报道成为温州标志性事件,成为温州开始进行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对于这组报道,省委市委相关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进行表扬肯定,广大读者认为这组报道看得过瘾,省内同行认为报道策划成功。

追求:只有创新,才能做亮重大主题报道

创新内容和形式是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核心,也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难点。然而,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是同题竞技,主题具有共享性。众多媒体围绕同一题目,如果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就会千篇一律。因此,必须结合本地本报实际,做出特色,与众不同,使重大主题报道“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才能有生气”。

《温州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上,一直坚持挖掘温州本土特色,把重大主题报道做成社会热点、焦点,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8年底到2009年初,在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之下,温州、温州的民营经济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温专题调研,全国媒体也热切关注、频频聚焦温州。从2009年4月开始,《温州日报》策划推出了“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陆续推出的《名购,政企联动的温州样本》《华峰:逆势投资的温州力量》《通领:产业转身的温州智慧》《人民电器:拓展新市场的温州潜力》等8组稿件。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样本,向各方做出了响亮的回答:温州民企借国家扶持政策之势,发扬温州人“亮剑”精神,果敢出手,化危为机,率先走出了一条突围之路。报道注重形式的创新,以“报告”形式推出,每篇文章分摘要、报告样本、报告分析、报告启示等章节,读来轻松,从一个个突围样本身上透露出来的信息,充分展现了各方联手共渡危机的温州人精神,给人启迪和信心。

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共享的主题报道。《温州日报》用话题性报道挖掘世博“门道”,将重点放在“用思考的眼光看世博”,提出:温州人去世博如何有目的地看,世博给温州的城市建设、工业文明、市民生活带来哪些启示?记者要用自己的视角,发现采集有价值的个性体验,引导读者看懂场馆、看懂世博。

于是,除了常规报道之外,《温州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看世博·温州叩问”话题性报道专栏,同时在二版推出“世博志·184”专版,其中的“双城记”专栏,专门与一版的“温州叩问”相呼应,两者各有侧重地谈论同一个话题。

一版“温州叩问”用述评的报道形式,夹叙夹议,从记者所见所闻所感出发,对应温州相应主题的现状、优势、不足,展现各国的先进科技、城市管理的先进理念等等,寻找温州城市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其中有见闻有启示,有记者对话专家。比如在温州出现临时垃圾场无法消纳垃圾事件后,有关报道及时推出“从污染源到城市公园”的世博参照样本;温州遭遇连续暴雨,市区出现大范围积水后,就推出了“洋大禹的治水之道”,提供国内外城市防洪的范例;暑假是青少年观看世博的高峰期,世博报道又推出了“让城市适宜儿童生活的畅想”……在半年时间里,“看世博·温州叩问”一共刊登了15篇。

二版与之呼应的“双城记”,一般是对比上海、温州相应主题的现状。其中上海部分由世博特派记者采写,与一版“叩问”不同的是,“双城记·上海”或是世博园里世界各国解决之道的集纳和呈现,或者是记者放眼上海,展示上海对该主题的解决之道,还有上海之外的其它城市对该主题的探索。“双城记·温州”则是温州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未来的努力方向等,在写作上有的是综述,有的则选择个案来体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世博会期间,《温州日报》世博会专版——“世博志184”,共刊出了39个。开幕当天,以“世、博、会、天、地、人、海、上、欢、腾”10个字为统领,每个字代表一个主题专版,每个版以这个字为由头,配上短评。比如“世——世界的盛会,人类的盛会”版;比如“博——博采众长,荟萃人类的精华”版。开园当日,分别以“园之梦、园之幻、园之城、园之中、园之外、园之惊、园之叹”等7个主题字统领7个专版,图文并茂,展现了世博园的美丽盛况。

由于《温州日报》有关世博会的报道,结合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报道世博会上民企发展、大都市建设、低碳经济、创意产业、文化引领等,给温州带来许多启示和新的动力。这组系列报道也获得了2010年度浙江省好新闻连续报道一等奖。

保障:只有创新,才能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温州日报》编委会反复强调,好题材一定要让业务能力强的记者去写,一定要让业务能力强的编辑去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温州日报》对重大主题报道实行“一个主题两种制度”,即“项目制”与“骨干制”。

一是实行“项目制”。凡是重大主题报道,均采用“项目制”。即先确定项目牵头人,牵头人“组阁”时不受部室限制,可以在整个编辑部“招兵买马”,然后确定若干记者和编辑,组成一个临时性的“项目部”,包括摄影、美编等。如“十问温州发展”主题报道策划方案确定之后,牵头人是时政部主任,根据“谁熟悉谁参加,谁得力谁参加”的原则,聚集了采编各个部室的人员。然后分成若干采编小组,任务到人。

□ 融资难、贷款成本高,民间借贷风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走高等困境,依旧是当前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建立“骨干记者制”。《温州日报》编委会重视中层和骨干记者在一线采访的核心作用。凡是重大主题和好的题材,都让部主任和骨干记者上重要前线“操刀”,发挥他们的“核心记者”作用。去年推出的“十问温州发展”系列报道,涉及内容非常多,每篇报道均由一名部主任牵头采写,报社采访部室所有的部主任几乎都参与了,采访部室三年以上的骨干记者参与率达到70%以上。有关世博话题性报道的采访难度非常大,记者没有特别通道,一样要经过漫长的排队,进入一个个场馆仔细观察。半年里,共派出不同的跑线骨干记者10名。有的记者脚磨起了泡、晒掉了一层皮,有的进出世博园七八次。由于平时训练有素,他们不仅没有叫苦,而且较好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为了促进记者快速成长,《温州日报》还在报社内部推行“首席记者”制度,每年评选五六名,享受主任助理或副主任待遇。编辑则实行主编制。如果连续两年评上首席记者或主编,终身享受相关待遇。

(作者是《温州日报》副总编辑)

编 辑 陈 芳 chenfang@xinhua.org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