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国晚报都市报总编辑重返灾区看巨变

时间:2024-04-24

□ 庞山岚 阮长安

全国晚报都市报总编辑重返灾区看巨变

□ 庞山岚 阮长安

4月5日-8日,全国30家晚报、都市报、门户网站总编辑齐聚四川,参加由华西都市报举办的“全国晚报都市报总编辑重返灾区看巨变”暨“巨灾与重建中的媒体社会责任高峰论坛”。

期间,总编辑和嘉宾们就都市类媒体“在灾难发生和灾后重建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在灾难发生和灾后重建中,如何选择独特的视角”“重大灾难性报道中,媒体如何应用新手段,进行全方位报道”等议题,共同探讨灾难与重建过程中媒体担负的社会责任。

应当承担的责任

1.媒体是灾后重建的参与者。

灾难发生时,媒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灾后重建中,媒体又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认为,媒体也是四川灾后重建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李后强认为,灾后重建与媒体社会责任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应该体现在唤醒社会的良知、集合社会的智慧、凝聚社会的力量、营造社会的氛围四个方面。

李后强说,四川的灾后重建时间很短、任务重,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搞成,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唤醒社会良知、集合社会智慧、凝聚社会力量、营造社会氛围,对重建是非常有帮助的。“灾后重建对媒体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媒体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是一个做大机遇,做强的载体,做优的题材,也是一个做实的考验。媒体工作做好了,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社会效应,甚至是经济效益,能加速自身的发展。”

2.重建是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吴海民认为,媒体社会责任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媒体报道的公开透明,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的每一个信息需求;二是真实有效,把最真实的信息告诉人;三是客观公正,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公正的立场上,遵循新闻的客观规律,以正确的观点正确地报道;四是权威,包括信息来源的权威等等。

吴海民认为,重建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新闻媒体有责任把这个财富记录下来、塑造起来、传承下来,用来鼓舞斗志,唤起良知,重塑信心。”

3.媒体社会责任体现在宣传组织思考。

《山西晚报》副总编辑乔宏阁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是为实现公众知情权而存在的,自然与社会正常运转时是如此,灾难发生时更是如此,“灾难发生时,媒体理应通过推出高质量报道,承担起展示人性真善美光辉,传播世间先进理念的责任,在展现事实真相的同时,帮助受众识破谣言,扭转信息纷乱局面,推动舆论秩序重建。”

《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王洪亮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第一就是宣传,有技巧地宣传,通过宣传唤起社会良知,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智慧,形成社会氛围;第二,组织,在巨灾和重建的过程中能有一个很好的组织作用;第三,思考,所谓的思考是我们不仅要报道一些消息方面的东西,还要做一些思考,比如说对重大应急的问题,以及心理援助问题的思考等等。

《新闻晨报》副总编辑张国伟也同样强调媒体有责任引导民众思考。他说,媒体的社会责任一个是反映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需求,反映人民的愿望,这个是媒体的社会责任;第二是媒体要思考如何科学发展,“灾区重建就是科学发展、科学规划、科学设计,传统媒体要发展,也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

4.应持续关注震区。

来自西安的《华商报》副总编辑石磊说,这次重返灾区看巨变,走过的都江堰、汶川、北川等地,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他们正在回归正常。在重大灾难面前,媒体报道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引导或者倡导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是巨灾面前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

《都市快报》副总编辑梁波认为,具体放到大地震的背景中,媒体社会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应该全面、准确、客观把灾区的信息报道出来,满足读者的知情权,也给灾区老百姓把他们的情况展现给大家;第二,媒体需要发挥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把爱心传递给灾区的百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三,需要我们媒体持续的做下去的是,在灾区的重建过程中关注灾区,重建完成后,媒体要继续关注四川。

如何选择独特报道视角

1.从重建文化的角度加以报道。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认为,四川灾后重建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重建,包括物质层面的重建,制度层面的重建,行为层面的重建,意识层面的重建,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重建文化。四川所形成的这种重建文化不光属于四川,应该属于全人类文化宝库里面的一个宝贵的财富,因此它对整个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都有重大的借鉴价值。李后强认为,媒体可以从这些方面选取角度多加以报道。

2.发挥社会引导作用。

《半岛都市报》总编辑张辛重点论述了“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怎样实施有责任感的报道”。他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社会职责,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做好重大部署,对救灾事迹进行大容量大篇幅全方位的报道,可使舆论宣传成为抗震救灾的强大动力,可有效引领社会舆论,这已被此前历次救灾过程所证实。

3.巨灾报道应展现人性之美。

《山西晚报》副总编辑乔宏阁认为,在巨灾报道中,媒体理当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真实、准确、全面、充分、及时传达灾害信息,最大限度地帮助公众实现巨灾之下的知情权;传播与灾难相关的各种科学知识,推动公众提升防灾避灾及社会监督能力;展现人性之美,弘扬普世价值;同时保持冷静,克制冲动,远离喧嚣,拒绝谣言。

4.真实的报道就是对灾区最好的援助。

《钱江晚报》副总编辑杨忆华认为,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5.12这个日期将永远刻骨铭心,“在经历了5.12汶川地震、日本地震后,我们再来回望这三年来的灾后重建历程,我觉得对大家来说更有社会的意义。”

杨忆华认为,真实的报道是对灾区最好的援助。她说,在多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浮躁盛行,但媒体总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巨灾面前,媒体真实的报道就是对灾区最好的援助。在灾难发生之初和重建中,正是这种公开、透明及时的报道为中国和中国媒体在世界上赢得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形象。

5.媒体坚强才能引导民众直面灾难。

《南国早报》编委刘日刚说,三年前的汶川地震,《南国早报》和其他媒体一样做了大量的报道。现在回过头来看,总体是正确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一些时候我们过度的渲染灾情和悲伤,将悲伤的情绪蔓延,以至于过后回头来看,会有一些觉得当初在报道中是有失态的。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作为重要信息传播平台的媒体,肩负国家媒体的话语权,需要将权威、真实、最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媒体坚强才能引导民众直面灾难,媒体从容才能避免更大的恐慌,面对巨灾和重建工作媒体应该体现更多的坚强和从容。

刘日刚说:“最近我一直在专注日本媒体对地震和海啸的报道,感觉他们做的真实、客观、平实,没有刻意渲染灾情,连死难者图片都很少看到,这显示了日本媒体在巨灾中报道的坚强和从容。”

如何应用新手段全方位报道

腾讯网副总编辑王娟认为,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纸媒带来了新的启迪和启示。汶川地震报道中,腾讯运用网络优势,在大量引用报纸媒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方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做成了系列专题,传播效果非常好。

《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王洪亮认为,正是有了地震报道的“汶川经验”,在今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中,中国媒体显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素养,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

《南方都市报》编委魏海波说:“三年以后再深入灾区,对我个人来说很受教育。第一个是生命的教育,第二个是国情的教育,第三个是专业的教育。媒体在巨灾面前要努力还原真实,竭力传达至善,无限追求完美。”

《黑龙江晨报》副总编辑兰继业认为,回到灾区看到灾区重建伟大的历程,很受震撼,也很振奋,“我是从距离四川从遥远的省份来的,黑龙江的人民这几年也一直牵挂着灾区的人民,我们媒体也是保持了对灾区报道很高的力度,只要是四川灾区有什么消息我们都通过各种渠道报道出来。”

《华西都市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