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采访农民的提问技巧

时间:2024-04-24

□ 白 雯

浅谈采访农民的提问技巧

□ 白 雯

在农业电视节目的采访环节中,记者提问的对象大多是农民,采访成功与否,提问是否恰当,能表现出记者的采访技巧和功力,也关系着报道的成败。

对农民的采访提问应有平民情结、平民视角、平民内容。中国农民勤劳勇敢,憨厚淳朴,性格直率,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更是直人快语,有一说一,态度明朗,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形象、具体、直观。在采访前如果能对农民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采访中能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相融合,提出符合农民认知特点的问题,就能在有限时间内捕捉真实、具体的新闻素材,使采访获得成功。

贴近生活,提农民熟悉的问题

提农民熟悉的问题,首先是记者要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其次是要让农民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去理解提问,与采访者在心理上拉近情感距离。

熟悉农村生活是农口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过去,我们讲究到广阔天地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际上就是熟悉了解农村农民,与他们打成一片。现在,虽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这样做,但至少要多花费精力,通过间接途径补上农业、农村这一课,寻找机会多与农民直接接触,与他们交朋友。这样,你就可以找到好的农业节目选题,在采访提问中做到胸有成竹。

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这场战役的主体。如果记者能经常深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一线,与农民群众融为一体,就能在采访提问中做到游刃有余。

采访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感情的碰撞,所以,我们要贴近农民的生活。采访提问前最好要和农民有一个前期的交流做铺垫,可以拉拉家常,说说“闲”话,让采访对象有心理准备,消除顾虑,让他们忘却有摄像机的存在。这样,就能获得生动感人的采访效果。

贴近农民,提最直接的问题

新闻采访提问方式多种多样,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一般来说,由于受个性、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民群众喜欢直来直去的闭合式提问,如果提问具体,他们会毫无顾虑地敞开心扉,简洁明了地回答你的问题。闭合式提问缺憾在于回答的内容不够宽泛,这就需要记者与农民进行感情沟通,切忌提问咄咄逼人,态度居高临下,感情产生隔阂。在实际工作中,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是交叉运用的,关键是对农民的提问要直接、准确、清楚,不要拐弯抹角,遮遮掩掩。提问没有达到采访的目的,可以耐下心来,多角度、多侧面的提问。

采访前,首先跟采访对象讲清采访目的,报道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让农民感到这次采访活动很有意义,还要给被采访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环境。然后提出他们经历过的、感受最深的、容易回答的问题。我曾摄制过一个有关计划生育题材片子,采访过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经过一番寒暄后就进入了采访提问的正题。问:“计划生育的事儿你知道吗?”答:“知道,就是少生孩子”。问:“少生孩子的好处是啥呀?”答:“拖累少,致富快呀。我们村的王家就一个孩子,可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舒坦,大家都眼热”。这样的采访提问具体、直观,回答容易,进而启发农民的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换一种方式,张嘴就问:“计划生育的意义你知道吗?多子多福的观念怎样才能打破?”这样提问会一下子把人家问懵,也可能会吃闭门羹。

贴近实际,提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农业节目要具有浓郁的“农”字号特色,做好“农”字号文章。节目的采访提问要朴实无华,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在语言风格、主持特色、采访环境等方面贴近农民的生活,提问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加节目的亲切感和亲和力,避免华而不实、脱离群众。我摄制过一个专题节目“古槐·老人”,说的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农民,一辈子爱护古槐树,植树造林的事迹。采访的时候,我不光注意了解那些典型的事例,还下功夫挖掘老人为什么要带着全家人保护古槐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捕捉他的思想闪光点。

“老人家,村口的这棵古槐树长了多少年了?”

“说不清楚,听我的老人说,这古槐长了800年了,是个神树,保护着我们村子。”

“这树有年代了,长得还这样茂盛。”

“当然,它是神树呀。这树的传说多哩……可惜呀,以前村里的树多着呢,都被人砍光了,老树就剩了这一棵。树跟人一样都有命,砍了就是杀生”

“老人家爱树,才栽了一辈子树?”

“就是,我的老一辈就说:房前栽槐,房后栽柳,家道富有。”

这段采访看似提问,实际上是和农村老人聊天,在这当中我们看到了老人家对树的珍爱,对树的情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农业、农村、农民涉及的具体困难很多,我们在采访提问中不但要提供舞台让农民说话,更要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比如,有些对农节目针对农村“打白条”现象、为农民工讨薪等事件所做的节目就很受欢迎。

虚心学习,提农民感兴趣的问题

农民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勤于观察。要抱着谦虚的态度采访提问。刚做农业节目,有一次去农村山区采访,我看到地里的燕麦长势喜人,就脱口而出,问:“山上的麦子,麦芒怎么这样长?”一位在地边劳动的农民笑着说:“瓜(傻)娃,这是燕麦,也叫莜麦。”当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农民在理解采访意图和陈述表达能力上可能水平有限,但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等方面一定是老师。除了虚心请教之外,就看记者采访技巧是不是高明,就看提问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要引起农民兴趣,记者必须对“三农”有比较深透的了解,就要当半个农家人。

在采访中,特别是挖细节的时候,就能体现出记者素质水平的高低,也能看出记者驾御问题的能力。你问的简单,农民的回答必然简单;你问的跑题,回答的必然与主题背离;你问的“老外”,回答必然不知所云;你问的深奥,农民有时难以理解。总之,你的提问在围绕节目主题思想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要引起农民的回答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打开话匣子,让你聆听到他们的心声。

无论根据农民的哪一种心态所采取的相应的采访技巧、提问方式都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记者必须灵活运用。有一句谚语说:“只要我们顺着河流走,就能发现大海。”

(作者是甘肃电视台“田野之光”栏目制片人、主持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