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杨小勇
新一轮教育改革将课堂主体彻底转换为学生,强调学生要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钻研,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构新的认知平衡。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良好融合。由此而发,对于高三学生的化学学习,强化知识建构的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育教学工作者随时面临的问题就是窥测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点推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才能使得学生在短短的课堂学习中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绝对客观真实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但是可以采用先学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从同一个层面开始进发。同时,设计有效的课堂反馈和交流机制,帮助学生梳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和学习困难,做到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情感全面协同发展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先学以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学习,笔者在教学《原电池》时,设计了导学案。学案首先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即要掌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能够结合实践实例做出准确判断,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原电池中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在学案中具体设计了学生学习的步骤,即首先要经过实验探究弄清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之后钻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总结归纳原电池中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在学案中,教师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指导和提示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学案中留出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模块,让学生明确记录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适机指导,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经过足够时间的自学过程之后,教师出示了检测题目,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哪部分还存在疑难和理解方面的困惑。经过筛选和归纳,一部分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和交流解决的基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解答;一部分具有共性的难题,教师则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同时经过相关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理解。
显然这是一个教和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对自己课堂操控能力的高度自信,其中高度自信的课堂操控能力来源于教师在课前对教材以及三维目标的深刻剖析和重组,足备方可无患。
二、问题情境,促进思维
问题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能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尤其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注意加强问题的层次化,以促进学生在自己的层面上拓进并完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要重视问题的适宜性,让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桃”,以避免因问题过难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或者因为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在选修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可借用多媒体播放化学史: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纪化学家的难题?学生经过思考并回答。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随后,教师又指导学生用球棍搭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模型,并借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一系列问题: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三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问题由浅而深,既结合模型搭建又结合文本学习,学生在情境中不断进步。
情境让学习中的问题不再那么冰冷而僵直,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得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三、预设有度,生成有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更是如此。预设是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对课堂实施时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应对情况的预测和设计过程。教师的课前预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积极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活动,争取让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在操作与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备而来,积极地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去伪存真。
《炔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新学完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化合物分子模型等知识。据此教师首先借用一段Flash短片引入课堂,以烘托课堂学习的主体,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习炔烃的化学性质时,教师特意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与乙炔的结构特点进行对比,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endprint
新一轮教育改革将课堂主体彻底转换为学生,强调学生要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钻研,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构新的认知平衡。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良好融合。由此而发,对于高三学生的化学学习,强化知识建构的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育教学工作者随时面临的问题就是窥测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点推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才能使得学生在短短的课堂学习中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绝对客观真实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但是可以采用先学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从同一个层面开始进发。同时,设计有效的课堂反馈和交流机制,帮助学生梳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和学习困难,做到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情感全面协同发展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先学以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学习,笔者在教学《原电池》时,设计了导学案。学案首先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即要掌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能够结合实践实例做出准确判断,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原电池中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在学案中具体设计了学生学习的步骤,即首先要经过实验探究弄清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之后钻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总结归纳原电池中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在学案中,教师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指导和提示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学案中留出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模块,让学生明确记录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适机指导,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经过足够时间的自学过程之后,教师出示了检测题目,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哪部分还存在疑难和理解方面的困惑。经过筛选和归纳,一部分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和交流解决的基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解答;一部分具有共性的难题,教师则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同时经过相关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理解。
显然这是一个教和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对自己课堂操控能力的高度自信,其中高度自信的课堂操控能力来源于教师在课前对教材以及三维目标的深刻剖析和重组,足备方可无患。
二、问题情境,促进思维
问题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能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尤其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注意加强问题的层次化,以促进学生在自己的层面上拓进并完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要重视问题的适宜性,让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桃”,以避免因问题过难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或者因为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在选修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可借用多媒体播放化学史: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纪化学家的难题?学生经过思考并回答。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随后,教师又指导学生用球棍搭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模型,并借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一系列问题: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三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问题由浅而深,既结合模型搭建又结合文本学习,学生在情境中不断进步。
情境让学习中的问题不再那么冰冷而僵直,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得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三、预设有度,生成有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更是如此。预设是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对课堂实施时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应对情况的预测和设计过程。教师的课前预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积极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活动,争取让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在操作与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备而来,积极地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去伪存真。
《炔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新学完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化合物分子模型等知识。据此教师首先借用一段Flash短片引入课堂,以烘托课堂学习的主体,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习炔烃的化学性质时,教师特意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与乙炔的结构特点进行对比,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endprint
新一轮教育改革将课堂主体彻底转换为学生,强调学生要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钻研,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构新的认知平衡。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良好融合。由此而发,对于高三学生的化学学习,强化知识建构的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育教学工作者随时面临的问题就是窥测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点推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才能使得学生在短短的课堂学习中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绝对客观真实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但是可以采用先学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从同一个层面开始进发。同时,设计有效的课堂反馈和交流机制,帮助学生梳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和学习困难,做到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情感全面协同发展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先学以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学习,笔者在教学《原电池》时,设计了导学案。学案首先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即要掌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能够结合实践实例做出准确判断,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原电池中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在学案中具体设计了学生学习的步骤,即首先要经过实验探究弄清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之后钻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总结归纳原电池中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在学案中,教师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指导和提示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学案中留出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模块,让学生明确记录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适机指导,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经过足够时间的自学过程之后,教师出示了检测题目,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哪部分还存在疑难和理解方面的困惑。经过筛选和归纳,一部分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和交流解决的基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解答;一部分具有共性的难题,教师则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同时经过相关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理解。
显然这是一个教和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对自己课堂操控能力的高度自信,其中高度自信的课堂操控能力来源于教师在课前对教材以及三维目标的深刻剖析和重组,足备方可无患。
二、问题情境,促进思维
问题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能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尤其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注意加强问题的层次化,以促进学生在自己的层面上拓进并完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要重视问题的适宜性,让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桃”,以避免因问题过难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或者因为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在选修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可借用多媒体播放化学史: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纪化学家的难题?学生经过思考并回答。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随后,教师又指导学生用球棍搭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模型,并借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一系列问题: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三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问题由浅而深,既结合模型搭建又结合文本学习,学生在情境中不断进步。
情境让学习中的问题不再那么冰冷而僵直,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得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三、预设有度,生成有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更是如此。预设是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对课堂实施时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应对情况的预测和设计过程。教师的课前预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积极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活动,争取让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在操作与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备而来,积极地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去伪存真。
《炔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新学完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化合物分子模型等知识。据此教师首先借用一段Flash短片引入课堂,以烘托课堂学习的主体,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习炔烃的化学性质时,教师特意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与乙炔的结构特点进行对比,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