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华明英
我国现代教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工业化、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向教材发问
1.问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该内容为何安排前?在前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氯气的工业制备和实验室制备的内容在前,而性质的内容在后;铝土矿的内容也是,铝的来源在前,性质在后。如果学生有关于编排的问题意识,就会去思考,并会发现编者这样安排符合人们或化学家的认识规律:先知该化学物质的存在,再得到这种化学物质,最后才是对性质的研究和探讨。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去思考,然后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掌握得很好了。
2.问教材的表格信息:表格中的内容或数据的作用是什么?
(1)已知下列物质的密度,计算1mol这些物质的体积,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1。
改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位于学习者的重要位置,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把学生的生成过程掌控在有效的思考范围内,重点通过化学性质的分析和总结环节,为后面的可能生成营造氛围。学生在情境中对乙炔的制备装置进行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成契机,并且产生了有效的生成。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构知识的途径是学生的有效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必要思考该怎样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令其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进而促进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明确,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然现象,尊重生本的生成是革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进步的力量之源泉。
四、教法灵动,以生为本
教无定法,这是教育界内所有认识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一条定则。作为教师,要在主观上深刻领悟灵动的教学方法才是促进教学卓有成效的基本保障,在客观上则以学生学情为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因学而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追求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教育境界,摈弃死板僵化的教条思想,与时俱进,锐意革新。
针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一方面,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传承了许多优秀的做法,比如实验演示、板书总结、课堂提问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化学研究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使得化学教学方法更加趋于多样化。比如教学《苯芳香烃》时,教师首先对课堂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规划,即主要以归纳、演绎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并最终理解和确定苯的分子结构,同时辅以情境激学法和实验促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知识。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以“化学家预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奇闻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苯的分子式,让学生自主推理并书写“苯的结构简式”,有合作探究过程也有最终的结论演示方式。在学生板演苯的结构简式后,教师又适时提出“你发现这些结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随后而至的是对学生自己总结的理论进行验证的实验探究环节。一方面,教师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互相探讨中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总结,教师还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用软件演示了模拟实验的过程,形成师生探讨的环境,并加深巩固学生的探究结论。
总之,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此遵旨为指引,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讲求效率。只要摆正师生关系,积极钻研教学教法,那么摘得课堂优化、教学效果提升的果实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责任编辑罗艳)说明:固体、液体密度均为293K时的测定值,气体密度为1.01 × 105Pa、 273K时的测定值。
(2)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利用这些因素对以上计算结果作出解释。
有问题意识的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对表格最后一列的数据进行比较,就会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相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却是相同的?
问题2: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小,而气体的体积大?
问题3: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1和问题2,自然会提到问题3,而问题3就导入了正题。如果提出这些问题,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就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问教材中的插图:其作用是什么?编者想给予学生什么东西?
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中的专题一,在教材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现这样7个国际基本单位的单位名称和符号,学生若有问题意识,看到这个图片后,会发问:其作用是什么,是可有可无吗?肯定不是,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努力思考,迫切想知道编者的意图。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想到了这主要是让学生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熟悉的基本物理量迁移到陌生的物质的量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二、向实验发问
1.当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预想现象不一致时,问为什么。
例如,在用实验探究新制的氯水成分时,分别取样做实验,有以下几种现象:(1)先滴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有白色沉淀;(2)加NaHCO3有气泡产生;(3)所取液体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4)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的混合溶液,红色褪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现象3为何多出一个褪色现象?是什么物质具有褪色的能力?是氯气、盐酸,还是其他物质?怎样证明氯气和盐酸没有漂白性?有漂白性的是一种新物质,那这种新物质是什么?endprint
问题2:既然得出有漂白性的物质存在,那现象(4)看似正常的现象也不正常了。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褪色,到底是因为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使颜色褪去,还是因为漂白性的物质存在而使有色物质褪色?又如何证明呢?
向实验问问题,就是要认真观察实验,找出与预设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多方位地思考,尽量思考全面,再一一去探索,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当实验中实验装置、操作不理想时,问可否改善。
在探究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确定产物中的气体时,通过价态规律可以确定是氢气,但需要实验验证,可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不好,需要学生设计一个更方便操作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学生想到了用矿泉水瓶,装一部分水,把小粒钠放进去,赶紧盖好瓶塞,等反应完后,打开瓶塞,移至火源处,听到有爆鸣声,说明产物中的气体是氢气。
3.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问题意识。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问,能否利用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的原电池?(准备一个番茄、一枝铅笔、两枚铜币、一些导线、一个电流计)如果学生能想到去做,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利用化学所学的基本化学原理,在问题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向生活发问
衣、食、住、行是与人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生活中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这样有什么坏处,可用什么方法改进等。
比如,现在用最先进的纳米材料制成的太空服,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婴幼儿服饰需检验甲醛是否超标?为什么说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是有毒奶粉?为什么煮鱼时放点料酒和醋,煮出的鱼更香?熟食包装袋上的山梨酸钾是什么东西?装修材料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它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勇于探索化学奥秘的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会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入“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去捕捉灵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问题2:既然得出有漂白性的物质存在,那现象(4)看似正常的现象也不正常了。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褪色,到底是因为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使颜色褪去,还是因为漂白性的物质存在而使有色物质褪色?又如何证明呢?
向实验问问题,就是要认真观察实验,找出与预设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多方位地思考,尽量思考全面,再一一去探索,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当实验中实验装置、操作不理想时,问可否改善。
在探究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确定产物中的气体时,通过价态规律可以确定是氢气,但需要实验验证,可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不好,需要学生设计一个更方便操作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学生想到了用矿泉水瓶,装一部分水,把小粒钠放进去,赶紧盖好瓶塞,等反应完后,打开瓶塞,移至火源处,听到有爆鸣声,说明产物中的气体是氢气。
3.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问题意识。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问,能否利用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的原电池?(准备一个番茄、一枝铅笔、两枚铜币、一些导线、一个电流计)如果学生能想到去做,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利用化学所学的基本化学原理,在问题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向生活发问
衣、食、住、行是与人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生活中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这样有什么坏处,可用什么方法改进等。
比如,现在用最先进的纳米材料制成的太空服,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婴幼儿服饰需检验甲醛是否超标?为什么说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是有毒奶粉?为什么煮鱼时放点料酒和醋,煮出的鱼更香?熟食包装袋上的山梨酸钾是什么东西?装修材料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它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勇于探索化学奥秘的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会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入“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去捕捉灵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问题2:既然得出有漂白性的物质存在,那现象(4)看似正常的现象也不正常了。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褪色,到底是因为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使颜色褪去,还是因为漂白性的物质存在而使有色物质褪色?又如何证明呢?
向实验问问题,就是要认真观察实验,找出与预设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多方位地思考,尽量思考全面,再一一去探索,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当实验中实验装置、操作不理想时,问可否改善。
在探究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确定产物中的气体时,通过价态规律可以确定是氢气,但需要实验验证,可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不好,需要学生设计一个更方便操作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学生想到了用矿泉水瓶,装一部分水,把小粒钠放进去,赶紧盖好瓶塞,等反应完后,打开瓶塞,移至火源处,听到有爆鸣声,说明产物中的气体是氢气。
3.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问题意识。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问,能否利用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的原电池?(准备一个番茄、一枝铅笔、两枚铜币、一些导线、一个电流计)如果学生能想到去做,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利用化学所学的基本化学原理,在问题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向生活发问
衣、食、住、行是与人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生活中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这样有什么坏处,可用什么方法改进等。
比如,现在用最先进的纳米材料制成的太空服,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婴幼儿服饰需检验甲醛是否超标?为什么说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是有毒奶粉?为什么煮鱼时放点料酒和醋,煮出的鱼更香?熟食包装袋上的山梨酸钾是什么东西?装修材料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它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勇于探索化学奥秘的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会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入“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去捕捉灵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