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教学”初探

时间:2024-05-08

唐福坤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数学教学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的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和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问题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结合笔者在教改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谈一点体会.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问题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同学讨论,或与同学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科学规律,总结规律.问题的设计不应只注重结论,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故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问题的设计应注重其发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或预想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没有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另外教师要走出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台阶”的误区,问题的设计应合理、科学,提问对象不能随意,提问时机要把握准确,不可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该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冷场”.

其实,这样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其次是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甚至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猜测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方法,用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顺其道而行之.

再次是空间.课堂上可采用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加上原先有的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共有6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这6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普遍性

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会造成冷场,达不到教学目的;问题过浅,学生对答如流,无助于思维的锻炼.国外研究表明:探测问题的难度可用通过的人数除以全班人数来算,如果得数在0.3~0.8,就可视问题为适中,如果得数在0.3以下或超过0.8,则是问题要求过高或过低.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重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符合学生的思维流程.又因为学生差异的层次性,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参与思考,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同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六、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转换师生的角色

师生角色转换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也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相对变得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共同活动的任务.由于增加了学生间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原先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论”.

学生会对教师的教提出建议,他们的主动性已经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发生“教师听学生指挥”的现象,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养成了从善如流的豁达态度.

七、所提出的问题要将知识、实际相融合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不只是简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检验,发现问题,重新解决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提高和完善自己.

总之,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忌烦、躁,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盲目地提问,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要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廖银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