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时间:2024-05-08

唐松华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正走向公平与均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正在逐步落实,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些做法,正得到纠正,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课程计划的课时数内,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已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数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纵观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教学技巧方面下的功夫多,可是教学来自更复杂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学生、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展开教与学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信心与个人素质、课堂教学的技艺以及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

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需要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度有效地统一,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教学进度和达到教学任务、目标而勉强学生,以及为了照顾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迁就学生,都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一、生情

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原有数学水平的制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为例,学校定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学生少部分来自政府办的公办小学,大多数来自学校周边的私立小学,由于社会上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偏见,教育局划分学区内的学生,成绩较好的都去市中心的学校借读了,这样一来,学校里的尖子生只是其他学校的中等生,学校按教育规范办学的要求,不依学生的学习成绩分重点班或非重点班,所以在同一班级里,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数学和英语这两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占40%,在教学中,教师要按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而不能随意地“一刀切”,制订教学目标,主要从中差生方面来考虑,一节课设计过于多元和过于多面的教学目标,往往会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要从分析教材和单元的关系、本课的内容等角度来确定课型、确定导人方法等,不能只根据中考的重点和个人轻车熟路的方面来对教材进行取舍,如柳州市在课改之初用北师大版的教材,有的教师认为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上起来别扭,与过去平面几何的内容不同,干脆不上它,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教师拿到教材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把这本书教完,其实数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学习数学的知识,而更要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教师更应该想想这本教材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哪些知识要重点教,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教师对教材的应用,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让教材适应学生,而不是强硬地要求学生适应教材。

三、怎么教

数学抽象概括的特点决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为我们找到了四条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措施:1、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2、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序列);3、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4、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简称“效果回授”)。

教学有规律可循,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笔者根据所教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因地制宜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措施:

1、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学生预习要学会阅读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把学习搞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上课能听懂上,而是课前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学会看课本中的概念和例题,试着完成课本中的习题,这样到上课时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减少了盲目性,当然,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主动性,教师不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但教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分成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课堂上,以前后三桌六人为一组,这六人的数学水平分别在不同的几个层次,会的帮助遇到困难的,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改变了过去一个教师面对50多个学生的局面,班上有十多个“小老师”在教学,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课后的学习小组是由同一个层次十多人组成的学习小组,以利于培优补差。

3、改进课堂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将上课开始阶段的情景问题导入新课,改进为对前一节课的复习巩固与问题纠正和导人新课相结合,尽量对前一节课学生学习后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问题做出修正,在讲解基本概念和例题的环节,由教师详细讲解引导为主,改进为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讲解相结合,在每节新课的后十分钟,进行一次分层检测,这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所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测题,批改后给予相同的评价,教师要科学地编好测试题,当天批改,及时反馈,力求所学内容在课堂上达标或课后达标。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有效教学研究所面对的现实教学问题,其主要成因不是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问题,即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事实上,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做事就无激情,认知活动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即便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难于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由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任务布置、活动组织等环节没有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从听课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有效教学仅仅落实在表面上,还没有解决教学的深层次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倾听不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潜能开发不够,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由于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的管理,对游离课堂的学生视而不见,造就了部分“旁观者”,导致学困生的面越来越大,优秀生越来越少,教学效益低下,而要解决这些矛盾仍有待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青浦县数学教改实小组,学会教学[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让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保持适当张力[N].中国教育报,2009-6-19(7)。

[4]孙琪斌.引入分层次练习评价策略合理经营课堂学习时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5):11-12.

(责任编辑:廖银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