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时间:2024-05-08

邹富畅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增强道德素养,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的德育内涵,扩大数学课程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数学课程改革有义之举。

一、让德育在教学链接中渗透

(一)用师德师风影响学生

1、言传身教,从自己做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心理素质、创新品质及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仪容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时时处处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这样使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的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2、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对不合格的作业,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并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误差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二)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学习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来教育学生,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转化为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数学知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内在联系,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注意渗透三个观点:

(1)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知识虽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它都是从客观实际和需要抽象出来的,凭着这一点,可对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2)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内容中充满了矛盾,而每一对矛盾的双方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教学中,应环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3)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源于客观现实的数学知识是普遍联系的,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构成了它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在课堂内外训练中加强教育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德育渗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以数学为主题的活动课,例如,在学过统计图中有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可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在不经意间所浪费的水或电,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中所浪费的水或电的数量总和,然后结合节约型社会的教育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节约型社会对于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受到了德育教育,另外,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如:在新课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让实践体验与德育教育相联系

(一)研读教材,优化设计,树立信心

教学设计是我们展开课堂教学的前提、科学合理、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根据学生的层次、课型认真分析、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起跳点,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繁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立足阵地,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种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三、评价引领,促进德育修养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主要环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常会出现不正确或不公正,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因而,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评价和互相评价,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也许会更真实、客观,同时,这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激发了自豪感和使命感,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