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李蕊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关注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关注了“学生原有情况怎样”“学生做什么”“学生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结合教学实践与学习所得,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情,制定合理目标;巧借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模拟生活,设计有效环节;走向生活,丰盈实践活动”就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实际 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活动中,对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关注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什么”“怎么指导”和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一直是密切派生着的问题。但往往更多关注“教师指导什么”“教师怎么指导”,很少关注“学生原有情况怎样”“学生做什么”“学生怎样做”,从而使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增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让综合实践活动课走向生活,才会有课堂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呢?
一、基于学情,制定合理目标
《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总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活动的灵魂,支配着活动的全过程,并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和小学阶段全部活动的高度进行俯瞰,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活动内容、学生学情、教师特长、活动条件等来确定合理精准的活动总目标。而在众多的因素中,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生活经验的摸底与排查,则是制定活动目标的基础。只有基于学情的活动目标,才能促使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案例:《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目标的确定
1.背景分析:应上级领导的指示,承担市级研讨课,到外县一农村学校借班上课。
2.前期准备: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我先向班主任了解孩子们都曾经去过家乡的哪些景点,对哪些景点比较熟悉,哪些不熟悉;以前有没有做过小导游;口语表达能力如何;之前是否组织过类似的活动等各类情况做了一番调查与了解。
3.活动目标:
第一次设定:
(1)通过图片呈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了解家乡的各个景点。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选取景点,设计家乡一日游路线。
(3)选取设计路线中其中一景来介绍,练当小导游。
经过二次磨课,发现孩子们虽然身在该县,但对该县的一些景点也不甚了解,有些景点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见也没见过,所以,根本谈不上“了解”。
第二次调整: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就将第一个目标中原本确定为“‘了解家乡的各个景点”,后将其改为“‘知道家乡的各个景点”。这样的目标定位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为合理。
制定合理、适切的活动目标是有效活动的前提,而对学生学情的透彻了解与把握,则是制定活动目标的基础。没有基于学情的活动目标就像海市蜃楼,没有起点的活动也将失去终点。试想,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无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大都会是无效劳动,进步与发展从何而来?活动又谈何有效?可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才能合理制定活动目标,确保明确的活动方向。
二、巧借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一位课程专家指出:“你要把学生领到你要他去的地方,你必须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好的活动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东西。你要创设一个成功的活动情境,你就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认知状况。教师应当通过家访、与学生交谈、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等各类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积累各种有用的素材和信息。只有这样在我们创设一个活动情境时,才能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找到并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能自由参与与探索的课程资源。
案例:《我是家乡小导游》导入时活动情境的创设
第一次上课——一脸茫然
在笔者本县一城镇小学进行试教时,因为呈现的图片都是另一县市(因要去外县上研讨课)的各个景点,学生只能叫出两三个自己曾经去过的景点名,其他都不认识,所以一开始学生就呈现木讷状态。
第二次上课——一丝明悟
在外县一城镇小学上课时,同样的图片呈现,学生能叫出六七个景点名,能简单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其他的景点也不是很熟悉。课堂上对于学生猜不出的景点名,教师便直接呈现景点名,一笔带过。
第三次上课——一蹴而就
在外县一农村小学上课时,课前收集了该班学生外出游玩家乡各景点的照片,并代替原先的景点图片呈现。学生一见自己游玩的照片被搬上屏幕,兴致高涨,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啊,这是××,真有意思!”“你這是在哪儿玩呀?跟我们说说。”该同学就会饶有兴致地讲起——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哪儿玩,那儿的景点怎么样。就这样,轻而易举却精彩纷呈地就介绍起了家乡的各个景点,学生代替了教师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来说话、分享,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在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笔者为孩子们准备了导游旗、导游证、扩音器,让课堂生活化、情景化,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操练起来,像模像样地做家乡的小导游。真实的情境体验,让孩子融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落实“活动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到生活中去”。这样巧妙地借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的活动情境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添砖加瓦。
三、模拟生活,设计有效环节
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课堂活动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课堂活动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技能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儿童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向新任务出发,向新任务挑战。而模拟生活场景,将学生抛向现实生活中进行各类实践活动的设计,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整合,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生活。
案例:《我是家乡小导游》“推荐景点,设计路线”环节
1.小组合作推荐两至三个景点,并设计好一天的行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游玩经历出发,模拟生活中的游玩,要求他们推荐景点,设计行程。将推荐的两至三个景点在图中标出后,再简单交流这样设计、安排的理由。
2.交流点拨中明确路线设计时要注意便捷、实用。结合各景点的特色,以及孩子们的游玩经验,他们推荐的景点不仅能为大人设想到,还考虑到了同行的小朋友,喜欢“温州乐园”这样的景点。同时,根据各景点在实际生活中地处的位置,探讨中发现了在设计路线时不应该走弯路,要便捷才能省时省力。再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推荐的两三个景点一天内是否可以游玩遍。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出行路线设计的重要性,了解其中的关键因素,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生活经验,通过景点的推荐、路线的设计,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中发展为现有发展水平。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真实世界与兴趣,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懂得学生的需求,才能进行合理的设计,进而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四、走向生活,丰盈实践活动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故此,教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回归到社会,回归到生活,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里,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空间和内容,从而达到我们的课堂真正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这也是实践过程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就是将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更好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所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世界,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将校内延伸到校外,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丰盈、充实。
案例:《我是家乡小导游》实践活动
这一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做好指导后,我还组织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实战演习,亲自设计了“五一亲子游”活动,让孩子们自行设计出行路线、自己写导游词、自己当导游来介绍等等。
1.自行设计出行路线。在征求过各位家长、同学的建议后,孩子们开始设计温州江心屿一日游的出行路线。孩子们结合景点推荐、百度地图、实地查看,精心设计了一条适合亲子游的出行路线:东塔→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文天祥祠→春城烟雨→西塔→江心寺→峡谷漂流。将欣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将聆听与参与双管齐下。
2.分组写好景点导游词。6个小组根据出行路线中游玩到的几个景点进行分工,每个小组负责介绍两个景点。各小组分到任务后,马上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查找资料,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注意点,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书写导游词、练讲导游词。
3.各组介绍不同景点。出行当天,各组按秩序介绍。挂上导游证、戴上扩音器、拿上导游旗,俨然一位专业的导游。先做自我介绍,再像模像样、有声有色地介绍各景点的特色,有关的故事、传说等。
4.家長书写活动感触。活动结束后,家长们的感触颇深,都有很多话想说。于是,笔者就提议,让家长们用文字的形式将其书写下来。有些家长就直接写在微信、微博里,与大家分享快乐、感动。
这一活动的引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一节课拓展到后续的导游实践,让课堂合理链接学生的生活,合理链接他们身边的事物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一份自然,一份真实。让生活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始终,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它能启动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动机,培养兴趣,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探究、有效的实践。而基于学情的教师指导更是一把利剑。教师将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注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引领学生,从而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联系生活,走向生活的教师指导,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让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然展现。
【参考文献】
【1】刘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1(8)
【2】张建芳.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选题指导课教学策略.网络时代——新课程实践【J】.2008(3)
【3】郭元祥,沈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 【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