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居益龙
【摘 要】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优秀载体,是蕴含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对心灵进行教化,提高道德修养;美育对智育和德育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今美育不足引起的弊端,美育的缺失,无疑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弊端。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国家的进步。美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以此也警醒我们,应该重视美育。
【关键词】
小学 古诗教学 美育
中华文明历朝历代都把经典诗歌作为儿童蒙学的内容,时至今日,古诗仍然是小学阶段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古诗是展现中华文化的最合适的载体。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让其拥有鉴赏古诗美的能力,也就是要建立起基于美育视角下的古诗教学。
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孙培青先生认为,“乐”是各种美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这说明孔子十分注重从美育的角度来进行诗教。古时候一般将8-14岁左右的儿童的教育阶段称之为“蒙养”时期,和我们当今社会的小学阶段的教育阶段相差无几。到了宋元时期,蒙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不仅扩大教学面,而且在教学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特点,对后来明清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蒙学教材的选编上,十分重视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诗歌教学,“选择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许多文人大家投身于“蒙养”事业,最著名的就是朱熹,他亲自编写教材《训蒙诗》,涵括德育、智育和美育。清代文人孙洙(蘅塘退士)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更是成为流传至今的儿童古诗学习的重要教材。
余秋雨先生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古诗以其特殊的美留存于人们心中。所以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要考虑到从美育这个维度来进行古诗的阅读教学。
二、新时代发展要求重视美育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这些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美育的高度重视的体现。从中不难看出,要大力进行审美教育,并且是要特别重视中华美学精神。古诗作为中华精神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美育这一重要维度。
三、学生学习体验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求,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学习,其实是学生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未知的知识是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容易衰退的,当遇到晦涩难懂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学习的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便他们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儿童思想的本质要求有诗的创作,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的联系着。”诗歌的表现方式就是儿童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好的事物追求和认知又是人的本能;所以笔者认为每一个初次接触到古诗的学生,都是有阅读兴趣的,存在体验的需求,其实也是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学生需要去理解古诗、掌握这种文学形式乃至于熟练的运用古诗。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指出了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美育,不光是要学生会画画、会唱歌,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古诗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在一线从教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应该重视古诗的审美特征,并挖掘其中的审美题材,从而更好为我们当下的美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大辞海》语词卷2【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