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伏开娟
【摘 要】
寻找语文世界的绿野必须依赖于智慧,我们在教育中要且行且思,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情感能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首先,要情感先行,理智地爱学生;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后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智慧地教能激发智慧地学,这样我们终有一天能到达智慧语文的绿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智慧教育 运用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接班之初非常高兴,一则因为我刚结束初三的教学任务,从中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二则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两个班级孩子们的淳朴、真诚和刚入初中的新奇与热情。但没多久,我就发现这些淳朴的孩子们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小,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学习新知识很困难。另外表达能力差,在课堂上很多同学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对课文也很难有自己独特和深入的见解,基本上就等老师做结语,亦步亦趋﹑敷衍应付;在作文中有很多同学就直接以大白话写作,分不清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最初我是一筹莫展,一边先实行填鸭教学,强化背诵与默写,一边思考突围的方法。
在大量学习教育理论、参考名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认真地观察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以及学习经历的前提下,我觉得带领学生寻找语文世界的绿野还必须依赖于智慧。
一、情感先行,理智地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情感教学,一是爱学生。虽然有人说“爱”不属于教育智慧,更不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技能,但是“爱”却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为爱学生所以才会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检验教学成果。我所带班级的孩子大多自信心严重不足,所以我大多以鼓励为主,让他们知道我一直喜欢他们,支持他们,而且我明确地告诉他们我有了他们的尊重和爱会更快乐更充实。二是引导他们体会教材中的情感。比如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文章的文眼是“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问学生“金秋的枣子”一节那种收获的感觉和文眼的感情基调是否一致,我就给他们朗读了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中》,文中追忆了和夭折的儿子一起打枣子的往事,我读完了,学生全都沉默,我也没再讲解这一节,大家都懂了。情感的传递,能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价值取向上由知识本位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主,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这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中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成长阶段,他们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我们的学生陷入这样的一个尴尬境地,一面是非常闭塞家庭的环境导致知识面狭窄语文素养薄弱,一面又将面对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客观环境,考试的的内容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仿佛要求一个青少年从一无所知立刻变得无所不知。这让本应求知欲旺盛的他们变得无所适从而产生被动学习甚至怠惰的情绪。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课堂的最根本要求。我很少就哪个模块采用专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抛出艰深的探究问题或进行盲目的拓展。针对他们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也为了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我还是以字词句篇的训练为主,引导他们品析词句,强化阅读和写作。我认为学习和打乒乓球是一样的,真正的兴趣其实是在有能力把球推出去之后开始的,只有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兴趣,进步和更深入的学习才成为可能。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我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以让学生有所得但又不被吓住为原则。比如在教授《琵琶行》时,分析了诗中关于音乐描写的经典段落之后,我并不急着让学生立马也来一段类似的练笔,而是用剩下的半节课听音乐《梁祝》,听完我也没布置写作任务,因为我设计的目标就是听音乐感受音乐。到了下一节课,我再次把《梁祝》放给他们听,一遍之后,有的同学说好听,要再听一遍,我答应了,就又放了两遍。大部分同学比较投入,沉浸在优美的乐声中。这个时候我们又把《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技巧又分析了一遍,让他们试着借鉴其中的方法进行练笔,除了一小部分同学没动笔,大部分同学都写出来几句,虽然都很普通,我也很满意,因为我设计的目标就是学生战胜畏惧心理,敢动笔写。
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语文枯燥乏味,跟语文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实际有关系。
我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比如针对学生书写差或不规范的情况,我在上《汉字的魅力》时就把汉字这一人类文化史上璀璨的瑰宝,隆重地安排了两节课,我特意练了几个字甲骨文、隶书到楷书的写法,在黑板上一个个写出来,向学生介绍方块字的端庄的字形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和拼音比起来的优势。讲完教学内容,我又提到汉字发展到我们班有了新的演化,就是“二级西北风吹倒体”,意指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又轻飘又凌乱的书写,有一部分同学不好意思了,过了几天,我看见有的同学在早读课的时候偷偷练字。
有文学作品阅读是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比如八年级课本中的《都市精灵》《明天不封阳台》讲的是哺育人类却又被人类忽视的大自然正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讲到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自然的掠夺,我就问同学们这么抽象的说法在我们句容地区有没有表现,很多同学说有,列举种种事实,从学生的表情和话语看来,他们开始走近这些文章了,甚至有了突破原文的局限思考生活,没有了为考试而苦战于题海的凝重的感觉。这使得我们的教与学离魏书生老师提到的“享受考试”又近了一步。
我一直坚信,智慧地教能激发智慧地学,但是智慧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会随着人、时、事发生变化,从不同的方面体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灵敏判断,营造充满智慧的教学氛围,本文的探讨非常浅薄和片面,有很多也并没有形成定论,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的检验,但是只要我们带着这份对语文教学的执着和信念,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带着对于智慧的渴盼和探索,我们终有一天能到达智慧语文的绿野。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2】廖忠良.语文教学的智慧
【3】龚春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