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 赖开霜
学习了《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几篇小说,请从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角度,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
提示:(1)可以只改写其中的片段,也可以改写全篇。(2)叙事要清晰,注意人称和语言风格的统一。
小说情节要扣人心弦就要有恰当的叙事角度,那么,如何选择恰当的叙事角度突出情节、塑造人物呢?
一、确定视角,理清情节。所谓视角是指叙述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叙事角度。这种角度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叙述者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一种是叙述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叙述。若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故事,叙述者既是作者也是故事中的人物,采用的就是第一人称。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者局外人,用的就是第三人称。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不能等同于作者,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虚构的,人物形象也是根据表达需要虚构的。不论采用哪种叙事角度,使用哪一人称,都要把所讲故事的情节理清楚,把故事讲清楚。
二、揣摩人物,抓住言行。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要符合其性格特点。因此,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要把握其性格,使描写更富有感染力。尤其要准确把握叙述者的性格特点,避免叙述的口吻与其身份、性格不符。如果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文中“我”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就可以进行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直接表现,其他人的言行和心理只能通过“我”的观察间接地进行描写和烘托。
三、角度一致,脉络清晰。在改变小说原来的叙事角度时,要保证前后文叙述角度一致,这样,能够避免文章角度不清、头绪混乱、脉络不明的现象。改写时,叙述的角度最好选择第一人称,因为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线索比较集中,可以保证叙述的主体始终是“我”,并且,便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方便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与剖析。
自古无场外的举人。那天,有朋友约我去参加乡试,因没有盘缠,我便向丈人胡屠户去借。不料,我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虽然被胡屠户骂得摸不着门,但我仍不甘心,和几个朋友商议后,偷偷瞒着家人,到城里参加了乡试。出了考场,我立刻赶回家。家里的老母亲和妻子已经饿了两三天,此事若被丈人胡屠户知道了,又要把我臭骂一顿。
到发榜那天,家里已经没有做早饭的米了,母亲让我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卖了,买几升米回来。我慌忙抱了鸡,向集市赶去。我怀里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从集市西头踱到了集市东头,东张西望地寻找买主。
突然,一位邻居朝我飞奔而来,他见了我,慌忙地说:“范进,快些回去!恭喜你中了举人,报喜的挤了一屋子哩!”唉!我连年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邻居又在哄我,不理他。我装作没听见,低头继续往前走。邻居见我不理他,气得跑上前来,想要抢我怀里的鸡。我连忙制止他说:“你抢我的鸡干什么?你又不买!”邻居着急地说:“你中举了,叫你回家去打发报子哩。”我还是不相信,没好气地回答:“又和我开玩笑,赶快回去罢,莫耽误了我卖鸡。”邻居见我仍然不相信他,伸手就把鸡夺下,扔在地上,强硬地把我拉了回去。一进门,报录人见了我,连忙打招呼:“新贵人回来了。”我这才相信了邻居的话,顾不得与报录人说话,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屋里来,屋中挂起来的报帖霎时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上面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我看了一遍,又念一遍,心中阵阵狂喜,抑制不住地把双手拍了一下,得意地笑了一声,脱口而出:“噫!好了!我中了!”正说着,只感到心跳加速,热血翻滚,我赶忙咬紧牙关试图控制内心的激动,却无济于事,往后一跌,便不省人事了。昏迷中,我感到有人用水把我灌醒了,周围有邻居们的笑声,夹杂着母亲的哭声。我爬了起来,满脑子都是中举的报帖,我拍着双手放声大笑:“噫!好!我中了!”笑着笑着,我不由分说地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我一路狂奔,一不小心一脚踏进了水塘里。我挣扎着起来,发现自己的头发都散开了,两手上都是黄泥,还弄了一身的脏水。这时,后面追上来的人都想来拉我,我赶紧往前跑,披散着头发,满脸污泥,内心的激动让我无法顾及这些,嘴里不停地叫喊着:“中了!中了!”一路狂奔,一直跑到集市上去了……
这篇文章只改写了《范进中举》中的一个片段,这一片段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原文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改写的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本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对情节进行了取舍,略写了“我”借钱的经过,重点突出了“我”发疯的情节,对“我”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十分精彩。
学生提问:老师,您好!在写作课堂上您经常强调,文笔流畅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前提。您说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感觉不少同学的作文总给人以文笔生涩之感。感觉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我该怎样去做呢?
老师解答:文笔生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想办法提高表达能力。下面,我主要从遣词造句、运用修辞、培养语感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仔细推敲,锤炼语言。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十分重视锤炼语言,正如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对莫泊桑说过的一段话:“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动词、形容词找出来。”写作时,如果能仔细推敲,选择恰到好处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表达,写出的文章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使用修辞,描述生动。文风刻板、缺乏情趣,这也是文笔生涩的一种表现。恰当地使用修辞能够有效彰显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笔生动起来。例如,运用比喻,可以把事物描述得生动形象,也可以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解得浅显易懂;运用夸张,可以渲染气氛,增强语言的可读性,有助于引发读者的联想;运用排比,可以加强语势,使文章节奏鲜明,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灵活,给人文笔流畅之感。
三、多读多练,培养语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了,写作时自然有灵感。也可以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表达方法,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的好处和优点是什么,尽可能地学习借鉴其中的方法,培养语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