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命题作文“打开记忆的相册”导写

时间:2024-05-08

吴应海

文  题

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2021年12月9日下午,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与好奇,观看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天和核心舱里进行的太空授课。一个个神奇的镜头,被同学们收藏进了记忆的相册中,终生难忘。

成长是一段漫长的历程,一路走来,被我们收进记忆相册的人和事其实还有许多。无论何时,打开这一相册,你都会流连其中,感慨不已。

请以“打开记忆的相册”为题写一篇記叙文。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身份信息的真实校名、人名等。

思路点拨

“相册”本指收集照片用的簿册,现在也用来指保存照片资料的电子文档。“记忆中的相册”是种打比方的说法,其实就是指留存在脑海中的各种人和事,以及各种场景等。显然,“打开记忆的相册”这一题目,意思就是走进记忆中,寻找和发现那些令人难忘的东西。

那么,如何写此题呢?

第一步:明确主旨,精选素材。“记忆”是一座丰富的作文宝库,记忆的相册中,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照片”,到底选哪张“照片”呢?相信不少同学会觉得无从下手。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先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按图索骥,很快就能打开思路,找到最合适的素材。比如,把主题定为“感恩老师的爱”,那么选材的方向就非常明确,只要把与“师爱”有关的往事从记忆中搜出来,然后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即可。

当然,如果在记忆的相册中,有让你特别感动、特别难忘的人和事,那么也可直接确定写作内容,然后再从既定的素材中提炼主题,认真加工素材,用心表达。

第二步:理清线索,谋篇布局。此题要求写记叙文,既可写“记忆相册”中的一个人、一件事,也可写几个人、几件事;既可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可写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无论写什么,都要先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什么地方是写作重点,怎样开头和收尾。可采用“一线串珠”的结构方式,设置一条线索,将文章连成一个整体,在层层推进中突出文章的中心。比如写一次难忘的比赛,就可以时间为线,先写赛前准备,再写赛中拼搏,接着写赛后反思。也可采用“板块式”结构,选取几张彼此关联的“照片”,以镜头呈现的方式,分块进行叙写。比如写一顿特别的年夜饭:父母抗疫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和爷爷奶奶在家中与他们视频,隔着屏幕团聚……这时,就可以分三个镜头,分别写爸爸的情况、妈妈的情况、“我”和爷爷奶奶的情况。

一旦设计好了文章线索,谋划好了结构,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第三步:讲好故事,写活人物。行文过程中,一方面要精心安排故事情节,力求紧张曲折,波澜不断,引人入胜。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写人。不仅可以写人的外貌、神态,还可写人的动作、心理、语言等;不仅可以白描,还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人物跃然纸上,触手可及。

时文引路

月光下的母亲

何君华

这是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那一天,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请假,想必我母亲病得很重。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

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们学校只有在每月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学生都在学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都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上学太没意思了,如果不是这碗鸡蛋手擀面,我想我一天学也不愿意上。

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机动车的影子,我只好徒步回家。

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越来越快。

走到四流山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正奋力地在木桶上抽打着成垛的稻子。

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谷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我哭了。

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我哭了,号啕大哭。

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等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

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计不回头。

月光下,乡村公路上阒寂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我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

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怎么也止不住。

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我虽然一粒米没进,但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径直向教室走去。

我以前只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也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母亲顶着月光干活儿的镜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永远!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9月21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文章开篇点题,引发回忆;然后讲述了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我”向老师撒谎请假回家,只为吃一碗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谁知却巧遇母亲在月光下抽打成垛的稻子,并由此联想到母亲的辛劳和节俭,瞬间幡然醒悟,心生愧疚,继而刻苦学习;最后回到现实,间接抒发心中强烈的情感。

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条理清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典型的故事情节,使母亲的形象格外鲜明;生动的描写,饱含真情的语言,让读者心生共鸣。

佳作展示

打开记忆的相册

吴思韬

每每打开记忆的相册,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的同桌——小梁。

小梁是随班就读生,他的身体很特别,臀部向上往里凹,肚子拼命往外鼓,整个上身又朝后弯,远远望去,好像一把拉开的弓,要把什么东西射出去似的。由于身体协调性不好,他走路时左右摇摆,好像随时会跌倒。他的两片嘴唇永远是分开的,下嘴唇经常挂着口水。考试时,他能准确地把自己的姓名、学号写出来,语文、政治这些文科卷还能勉强写几行字,数学、英语就只能在选择题上碰运气了。

上其他课时,小梁都是坐在角落里不发一点儿声响。在校本课上,他的表现却完全不一样。

我们的校本课主要通过阅读和表演礼仪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礼仪知识,不考试,不布置作业,纯粹学中玩,玩中學。每次小梁都积极报名参加。哪怕没有台词,只有一个动作,他也乐呵呵的。一次,为了演残疾人,他居然和别人争了起来,说自己一定演得更好。同学争不过他,只得让给了他。结果,他演跛脚的人,惟妙惟肖,连老师都夸他演得好。

学到中国古代礼节这一部分内容时,从作揖到拜手,再到稽首,甚至连女孩子做的万福礼,小梁都认真跟着做,然后强烈要求到讲台前示范。虽然夸张的动作引得不少同学哄堂大笑,但他并不介意。

讲到“揖”时,老师说,这是中国古代人见面时最常用的礼节之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换种问候方式,试一试作揖。小梁竖起耳朵听得特别认真,然后若有所思,在底下反复练习作揖。

有趣的事发生了,下课后小梁每遇到一位老师,都抱拳作揖:“老师好!”几天后,老师们都在相互询问:“××班的梁××同学给你作揖了吗?他这是在哪儿学的啊?”后来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专门在大会上表扬了小梁懂礼貌。

听其他同学说,小梁这种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状况会越来越不好。我很替他担心。

后来,我转学离开了那所学校,但一直忘不了他。如今,不知小梁怎么样了?愿他健康成长。在这个世界上,对有些生命来说,坚强地活着,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点评

曾经的同桌小梁是残疾人,在校本课上却表现非常积极,抢着表演小故事,同时还现学现用,给老师们抱拳作揖,结果引起校长关注,获得了公开表扬。从故事中,不难感受到小梁渴望表现、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心理。文章最后,表达了对小梁的担心和祝愿,赞扬了小梁的坚强。

文章开篇点题,然后以生动的笔触,对小梁的外貌展开描写,让读者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小梁的身体状况,为后面写他的学习和生活做铺垫,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