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切割用例”见匠心

时间:2024-05-08

唐惠忠

问题点击

中学生写议论文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拼命举例,“理”不够,“例”来凑,坚信“人多力量大”,好像例子越多,说服力越强。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妨碍了说理,还使文章显得杂乱、松散。下面讲解一种素材运用方法——“切割用例”法,“切割用例”法是指选取典型事例,按几个分论点的需要将之“切割”开来,分别纳入有关的分论点中,作为“事实论据”。

方法指津

“切割用例”,不太好理解,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文题:凡是报考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典型事例:

曼德拉的顿悟

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带头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

曼德拉被关在集中营一个“铁皮房”里,白天打石头,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因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的看守就有三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但是,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介绍给大家。

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经看守他的人致敬,在场的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牢狱生活给他以磨砺,让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切割用例”示例:

有篇优秀作文《走好人生路上的“小门”》,开头点明“小门”的内涵(“小门”即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屈辱、坎坷、挫折),然后指出人生路上的“小门”,有的一弯腰、一侧身,马上就能“通过”——如孟买佛学院的小门;而更多的“小门”,需要你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通过”——如曼德拉就曾被困监狱这个“小门”27年之久。

其第一个分论点是: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必须有承受压力的勇气和顽强的忍耐力——引述“曼德拉的顿悟”第二段的内容,再举一个反面事例,在鲜明的对比中阐明道理。

第二个分论点是:走“小门”异常艰难、痛苦,但它的价值和意义是巨大的——引述“曼德拉的顿悟”倒数第二段的语句,“牢狱生活给他以磨砺,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再联系现实进行分析。

第三个分论点是:走出“小门”后,对于那些给过自己不公正待遇的人,应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精神相待——引述“曼德拉的顿悟”末段曼德拉的话,再讲清其中的道理。

最后收束全文,提倡像曼德拉一样,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既具备“弯腰侧身”的智慧和忍受屈辱的意志,又善于从走“小门”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写得很紧凑,很有力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例俭省、精辟。

美文链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何永康

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堪称美德。然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

何为“先忧”?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是为“先忧”。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晕了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彭德怀同志却紧锁着眉头,日夜担心我们的社会主义家业有可能毁于一旦,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有可能被置之脑后。实践证明:他忧对了。人们痛定思痛,越发感到这种“先忧”精神的可贵。

“先忧”者不是天生的先知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结果。彭德怀同志之所以能够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操心得早一些,是因为他注重实事求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不辞劳苦,走访了那么多乡村和工厂,搞了那么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确信自己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理有据,非忧不可;否则,愧对祖国和人民。

“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闭门忧思,袖手叹息,无益于天下,无助于变“忧”为乐的历史进程。这不仅需要有见识,而且需要有胆略,有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先忧”者往往是少数,要想冲破世俗的偏见,要想顶住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一点舍生取义、“以额叩关”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当然,“先行”者并不等于是“独来独往”的英雄,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唤醒民众,并肩携手而行;否则,只能是“斯人独憔悴”“举杯消愁愁更愁”。彭德怀不怕罢官,挺身而出,上“万言书”,用自己的行动向千万人鸣响了警钟;没有这样的金石之言,就不会有今天的欢乐诗篇。

当忧转化为乐之后,“先忧”者应当如何行事呢?应当“后乐”。如果自恃有功,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有先行之苦,就理所当然地争享受,争权力,乐于天下人之先,那简直就意味着背叛!“先乐”可耻,那么与民同乐好不好呢?一般说来,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德。但是,作为共产党员,或者是有志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这样的标准就显得太低了。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目前的“乐”还仅仅是“小乐”,比起共产主义的灿烂前景,委实太微不足道。愿为共产主义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战士,难道可以满足于已得之功,躺在小小的安乐窝里做美梦吗?再者,当过去的“忧”转化为今天的“乐”之后,又会酝酿着新“憂”,这是由事物的矛盾法则决定的。我们怎能够“乐而忘忧”呢?所以,正确的态度是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永远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愿先忧后乐精神长在,愿我们的生命其乐无穷。

赏  析

通篇的论证由彭德怀的事迹展开,这样做有两点好处:第一,逼着你非用思想的解剖刀对例证进行“分解”“剖析”。如此“切割”,就有可能把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联系”审视清楚,“事理”就会被剖析出来。第二,一例到底,一气呵成,可使文气紧密,结构紧凑。

佳作展示

专注“最爱”,倾情投入

傅文佳

高血糖的梁实秋先生坚决舍弃之前的众多菜品,只对八宝饭情有独钟。梁老的做法给我们以启迪:行走在人世间,理应减轻不必要的负重,时时“把那‘配额留给最爱”,也就是要将时间、精力等投入到最值得自己关注以及努力的人、事、物上。

将“配额”留给最爱,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做到。(分论点一)记得余光中先生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中曾感叹“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这九条命,将分别用来应付现实的生活,陪伴父亲和岳母,做丈夫和爸爸,做朋友,读书写作等。余先生固然是在敞开心扉叙说自己方方面面应承担的责任,但换个角度解读《假如我有九条命》,便会发现:一个人如果目标太多、追求过杂,必然无法专注“最爱”,而只有“长恨此生非我有”的喟叹了。(个性化解读《假如我有九条命》,非常精彩。)

要将“配额”留给最爱,首先得认清自己的“最爱”究竟是什么。(分论点二)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时,每天下午在花园作画。一位侍臣在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鲁本斯答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在鲁本斯心目中,拥有“宫廷画师”的头衔、外交官的职位,只是便于提供足够的财力,帮助自己去完成那些大手笔。从他的回答中不难体察:鲁本斯其实是把艺术事业放在了第一位,他认为自己的身份是艺术家而非外交官,所以将心力投入到“最爱”的艺术创作中,而没有集中在大使工作上。而鲁本斯流传于世的,也是他的艺术,而非外交。

为了更好地将“配额”留给最爱,还要勇于舍弃,积极地为人生减负。(分论点三)要知道,鲁本斯在二婚后不久,就毅然辞去“公职”,彻底告别了尘世俗务。做到这一点的,还有季羡林先生。人们谈论季老时,常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桂冠。但季羡林多次表示,希望摘下这些名号——“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相对于成为众人膜拜的偶像,他更愿意安安静静地研究让自己痴迷一生的梵文,并投身浩瀚广博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中。我想,對于季老来说,这些桂冠都是不必要的人生负重。所以季老舍弃名利,“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追求着内心真正的“最爱”。

行走于人生旅途,忙碌繁杂避免不了,一些责任也总要去承担,但我们可以选择“把那‘配额留给最爱”。只有像鲁本斯、季羡林一样遵从内心,专注心灵抉择,才能在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让人生不被世俗所打扰。

是的,如果专注“最爱”,倾情投入,虽然我们没有“九条命”,也一定可以品尝到最爱的“八宝饭”了。(以“九条命”“八宝饭”照应上文及对接文题材料,非常巧妙。)

点  评

这是一篇质量很高的议论文。文章不仅审题准确、观点鲜明、语言流畅,而且具有以下三个优点:一是用三个分论点统领主体部分,内容上逐层递进,渐入佳境;二是切割使用鲁本斯一例,颇见匠心;三是以“必然无法专注‘最爱”“所以将心力投入到‘最爱的艺术创作中”“追求着内心真正的‘最爱”等句反复扣题,令读者过目难忘。

技法延伸

文章材料翔实,引例丰富,满天星斗,金碧辉煌,既能显示作者之“富有”,又能夺读者之“眼球”,这固然是上乘之作。然而,身在考场,脑子里一时半刻未必能立即组织起许多材料,怎么办?这时就可采用“切割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复运用材料,以形成一例多议的结构模式。具体办法是:在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按照分论点的需要,对精选的论据材料进行“切割”,然后将“切割”下来的几“块”分别“投档”,放到相对应的分论点中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