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曹陈正
汉字,源远流长,经历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打磨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模样。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民族精神之骨血。它洞穿风烟,回眸与今人对视,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这古老的文明密码,承载着过去,连接着现在,沟通着未来。
在信息更迭频繁的今天,“中国字”在世界文化争鸣的舞台上,却显得有些“冗余”和“笨拙”。一点一横,竖折撇捺,繁琐的笔画,密密麻麻的字脚,与西方符号化的文字似乎格格不入。在简化再简化之后,汉字依旧不能讨得所有人的欢心。所以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废汉字,改文化?
这显然是愚昧之人的荒谬臆想。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经无数朝代更迭以及列强的强取豪夺而不倒,怎会到尔辈手里就成了“冗杂多余”的?
“汉字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鲁迅这样评价汉字。汉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听,音律顺耳;看,如诗如画;写,力透纸背;悟,内涵丰富。触及人的感官,将“美”传输到全身上下,传入脑,传入心,给人以至高的精神享受。而反观西方符号化的语言——简单的组合,固定的发音,机械的语法,相比于汉字则少了许多蕴涵。如此看来,汉字优势显著。
“微风拂过,柳枝摇曳;阳光盛放,蝉鸣不止;叶落果熟,天晴鹤飞;冰雪纷扬,梅香四溢。”寒暑易节,四季轮换,温带四季图,仅用8个四字短语就能优雅地描绘出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骈文的工整对仗,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晨与昏的变化之美……汉字精炼传神,概括性很强。有人曾说:“若将万国史事同时呈上,中华必将为最薄。”这一说法体现了汉字的言简意赅,所谓的“冗杂多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秦人的浩荡大军、恢弘宫殿消失了;唐人的“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消失了;宋代的汴京之繁华,商铺林立,游人如织消失了;元朝的辽阔疆域,“天下归元”消失了;皇家舰队霸气下南洋、整齐戚家军杀尽倭奴的明朝不见了;坐拥万园之园,盘踞世界规模宫殿的大清王朝不见了。它们都变成了泥土,成为了支撑我们站立的大地。但是什么让它们从未离开过我们?是它们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一个个文字,就是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一串串脚印。这些文字像路标,指引着来途与去路。当我们回望时,可以看见家的方向;当我们前行时,它又在提醒我们,我们是谁,要成为谁。“语言是存在的家”,汉字搭建了中华桥,沟通古今,连接未来。因为汉字的存在,才有了中国这个没有断层过的文明奇迹。这点,就是西方的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
汉字,不是冗杂多余的,也不可能被代替!“我说中国话,我写中国字”,作为新中国的青少年,理应承担起传递汉字文化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让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活力、焕发生机。
尊重汉字,尊重传统;重视汉字,重视文化;向汉字致敬,向中华文化致敬,是我们应该做的。我,是中国人;我,说中国话;我,寫中国字!
【指导教师 杨桂英(同文中学) 冯蕾(江西师范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