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话语权建设的辩证思考

时间:2024-04-24

查建友

[摘  要]中国话语权建设,应多维度地辩证思考。中国话语权是历史与当下的辩证统一,话语权建设要以史为鉴、立足当下;中国话语权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内容是核心,形式是表现,基于内容的文化创新是关键;中国话语权是国内与国际的辩证统一,国内话语权是基础,国际话语权是国内话语权的有机延伸;中国话语权是权力与责任的辩证统一,话语权不仅仅意味着权力,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新形势下的中国要根据自身情况勇于担当责任才能带来话语权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中国;话语权;辩证;创新

[中图分类号]B0;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2-0013-05

话语权,简单说来就是说话权,主要包括说话的权利和话语的影响权力两个方面。但话语权的关键在于话语的影响权力,原因在于:一般说来,个人、团体或国家都有说话的权利,但并非任何个人、团体或国家都具有强大的话语影响权力,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常常存在中国被别的国家误解甚至指责的现象。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目前中国在国际交往中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匹配。鉴于此,国家开始重视话语权的培育,如2008年10月温家宝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1],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2],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多维度地思考,准确把握中国话语权的特点、内涵和实质,精准地塑造、培育和争取与中国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这对当前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话语权是历史经验与当下问题的辩证统一

一定程度而言,“话语权”是近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深刻变化催生出来的一个热词,如福柯通过知识与权力关系的研究,探讨权力怎样通过话语权表现出来,进而关注个体的、多元的、碎片化的话语权,反对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话语权;葛兰西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主张无产阶级通过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而获取整个国家政权;以“东方主义”为世人所知的萨义德,通过对西方文化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长期以来流行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的欺骗性,批判了当今帝国主义和大资本利益集团的话语霸权。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话语权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时代都有其特殊的话语权表达形式,每一时代的不同民族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但每一时代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话语权从来都不是对等的。对中国话语权的理解,必须把可借鉴的历史经验与当下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如果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限,对中国历史做一个时间段的划分,那么,总体上来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特别是在东方国家间)长期掌握较强大的话语权;鸦片战争之后,总体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直是处于弱势的地位,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话语权才逐步增强。认真剖析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中国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上)的时期,中国就能掌握强大的话语权;反之,中国的话语权就一落千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话语权也逐步增强。改革开放后,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了文化的长足发展,有力地助推了中国话语权的提升。

回顾、反思中国话语权的历史,揭示过去中国取得强大话语权的深层原因,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当前推进我国话语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首先,从中国话语权的历史中找回我们的自信。当前,面对西方文明,我们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對中国的话语权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信心!其次,从中国话语权的历史中找出话语权建设的关键因素。在近2000年的世界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占世界的前列;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具有强大的世界影响力。正是在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历史上中国强大的话语权。再次,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建设中国话语权。以史为鉴,今天我们构建中国话语权最重要的是做好两件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逐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话语权建设,必须把今天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做好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不能“大跃进”、急于求成,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经济、文化等方面真正地发展好了,中国的话语权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

二、中国话语权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中国话语权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辩证理解。形式上,中国话语权是说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话语传播等方面;内容上,中国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反映,突出体现在“中国思想”上。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传播等方面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文化理论等服务的,是一种载体、表现方式,归根结底属于形式的东西;“中国思想”才是关键,是中国话语权的实质内容。“中国思想”的核心在于清楚真实地阐释和回应民众的需求,有说服力地解释中国现代化实践取得的伟大成绩,提出创新性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方向。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中国思想”是基础,中国话语体系等方面是其延伸和自然显现;从作用的发挥来看,中国话语体系作用的发挥是受“中国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所制约的,有什么样的“中国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传播。而“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合力,则体现了中国话语权。

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来看待中国话语权,既要重视其形式,更要深化其内容,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就形式来看,要建构好中国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传播等方面。构建平等对话、友好协商的话语方式,而不是一味的灌输、驯化、惩戒等强加于人的方式;建设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真实反映并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话语体系。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需要一定的话语来表达,一定的传播方式来实现,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来表现,好的话语体系能增强思想的吸引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当前我们在中国话语体系上下了一定功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理论创新上的整体乏力、重大思想理论上的严重不足。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丰富多彩,改革开放成就非凡,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已经彻底告别了过去的人微言轻、弱国无外交的局面,为中国话语权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现实情况是一座真正的文化富矿,但我们坐拥“富矿”却没能很好的开采,致使中国话语权与政治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突出表现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总体较弱,“中国思想”在国际上失语。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学术话语权缺失、重大创新性思想理论缺乏、高质量文化产品不足等。“话语权本质上属于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外化,文化软实力的变迁往往以话语权的扩张或收窄表现出来。”[5]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关键在于加强理论文化创新,打造“中国思想”,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内容上来说,应聚焦当代中国发展伟大成就,破解当代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有大胆探索,认真研究,不断总结和提炼,才能创新性地阐释和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才能破解中国问题,升华出一系列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问题,推动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引。从路径来说,当前的关键是要创造相关条件,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三、中国话语权是国内与国际的辩证统一

中国话语权是国内话语权与国际话语权的辩证统一。国内话语权是指党和政府在国内具有公信力,说的话合民意、得民心;国际话语权是指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说话有人愿意听,说的话有影响力。就二者的关系来说,国内话语权是基础,国际话语权是国内话语权的有机延伸。一个国家,只有国内的事情做好了,才能自觉引起别的国家关注的目光,话语也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否则,再华丽的词藻和再精致的话语体系也难以建设出国际话语权来。当前中国话语权的建设上,要统摄好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但以国内话语权为主,国内话语权建设好了,国际话语权自然水到渠成,正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6]250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反映在话语权上就是人民掌握話语权。具体说来就是话语上能反映人民的权利需要、利益诉求、日常冷暖、喜怒哀乐等,实践上逐步实现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这就是国内话语权的实质,实现了这一点,作为人民代表的党和政府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随之获得国内话语权,而人民也会积极参与到话语权的建设中来,主动认可和维护国家的话语权。在这方面,长期以来人民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拥护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显著变化,努力向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迈进。党一直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共产党获得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国内获得了话语权。当前,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老百姓,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有了更高的需求,“人民的需要不再停留在物质文化需要的层次,而是有了政治和社会权利等更高层次权利的需求。比如公民财产权利得不到尊重,就导致了经济的移民现象、资本外逃现象;城郊居民土地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就会发生最激烈的死磕级的对抗;比如公民权利第一条讲人和人平等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尤其是农民工的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平等权利得不到尊重,就会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公民社会权利得不到尊重,所以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7]由此,当前乃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党和政府要听取民众的呼声,实现和维护民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政治和社会权利等更高层次权利的需求。“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8]322而当前,这些反映人民更高层次权利需求的观念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文献中也有了反映,关键是进一步落实的问题。如2015年9月28日***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9]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的核心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0]总之,国内话语权的取得和维系,表面上是话语和文化层面的问题,实质上是人心向背问题,取决于现实中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是否满足民众需要。鉴于此,我们应该集中主要精力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进一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文化继承发展等,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国家,让人民更自由、更幸福!

就国际话语权来说,伴随中国的崛起,我们的话语权实际上是逐步提升的。“中国对外交往更加活跃,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在国际体系当中的制度性权利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比如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中的份额、投票权上升到第三位。人民币加入了特别提款权一揽子货币篮子,我们还成为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成员。而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综合评估已经达到了第二位。”[11]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回应国际舆论对我国政策的歪曲和对我国制度的抹黑上比较乏力,‘有理说不清;在国际舆论议题设置上缺乏足够能力,常常只能被动接受;在外交政策的实行与国际责任的承担上,我们做得合理合法合情,却经常遭到西方的无端指责;等等。”[12]总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的发声别人往往听不懂,讲不好“中国故事”,导致种种对中国的误解;另一方面,国际上缺乏原创性的、有深度的、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声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认真分析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是各国的综合实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文也论述过。但在表现形式上,国际话语权有两个逐渐深入的层次:国际规则和国际共同价值理念。从表面来看,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规则的制订、决策、主导、裁决等权力划分,它有一整套的既定规则,既有明面上的规则如一些国际法律法规,也有一些未成文的但各国默认的行事规则。更进一步,国际规则蕴涵、凝集了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如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谐等。

鉴于此,中国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了解、熟悉、遵循通行的国际既定规则,采用国际通行的话语方式、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一方面,在全球语境下,对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等中国元素,必须从世界文明的高度来阐述,用世界能接受和认可的话语表述、方式、体系等来表达,遵守基本的国际规则和一些世界共同的伦理规范、价值理念,这样的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世界才听得懂。但我们也要警惕部分人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以“中国特色”为护身符,撇开世界文明自己另起炉灶单独搞一套的做法,这容易遮蔽我们自己的双眼,在国际上把自己孤立化、封闭化、边缘化,这对中国话语权的建设是极其不利的。如20世纪60年代,我们过分强调“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失落,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另一方面,针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指责,我们要大胆发声,有理有据地予以驳斥。鉴于此,我们要深入总结、提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切,使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并以此提升中国话语权。当然,仅仅发出能让世界听懂的中国声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走第二步,即在借鉴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向世界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就当前中国来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民族性和世界性、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有效结合起来,学习借鉴,推陈出新,为世界提供更多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

四、中国话语权是权力与责任的辩证统一

从权力与责任的角度来说,话语权不仅仅是一种权力,一种影响和控制社会舆论乃至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更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實现国内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创新、社会和谐、绿水青山等,以及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国家间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等。权力与责任历来是辩证统一的,从来就没有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权力,也没有不求回报的长久义务,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话语权建设必须把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考虑。

从国内来看,党和政府的话语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赋予。党和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是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鉴于此,党和政府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只有完成了人民的委托,实现了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才具有合法性和公信力,才能得到人民持续的支持和拥护,其话语权力才会得以实现。从国际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话语权力源于对世界承担的责任或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这决定了理论话语让人认可、接受的程度。如创设出更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出更为合理的政治制度,能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能切实保障公民权利行使;创新出杰出的思想文化、先进的价值观念,激励人、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提升人;创造出伟大的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社会面貌,深入地影响人类发展历史;在国际社会中敢于担当、伸张正义、维护和平等等。

担当责任才能提升话语权,但要坚持“优势”原则。话语权建设中,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责任担当中发挥优势力量,最大化提升话语权。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借鉴。虽然它是一个小国(人口、国土面积),但新加坡充分发挥其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外交活动等方面的优势,在地区间、国际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对中国来说,应立足自己的优势方面,在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扶贫助困、多边合作、全球化推进等方面发力,力争取得话语权的突破。

担当责任才能提升话语权,但要坚持“适度”原则。一般来说,话语权的建设中,承担的责任与获得的话语权是对等的,但我们应基于客观现实情况掌握一定的“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改善国内民生、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仍然没有改变,还面临各种复杂难题亟待突破,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迫切的民生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等长远问题。以国内的建设为主,切实解决好民众的重大关切,推进制度建设和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内话语权;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与自身国力、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事务,如生态治理、节能减排、维和反恐等,以逐步壮大国际话语权。

担当责任才能提升话语权,但要坚持“发展”原则。对责任的理解,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随国内外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求同存异”“三个世界”等思想理论,为处理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了维护自身原则立场、争取平等地位和主持国际正义,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积极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声,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和各种合法权益,由此获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尊重。

近年来,伴随中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根据自身情况勇于承担国际责任,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助推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格局。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越来越展现出掷地有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稳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8-10-29.

[2]中国驻外使节会议召开,胡锦涛强调提升“四力”[J].党史文苑,2009,(15).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4]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5]陈曙光,刘影.论话语权的演化规律[J].求索,2016,(03).

[6]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陈玉娟,杜楠.当前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学术研讨[J].科学社会主义,2016,(04).

[8]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10]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11]王毅.中国有信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DB/OL].http?押//www.fmprc.gov.cn/web/zyxw/t1345913.shtml.

[12]切实改变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格局[N].人民日报,2016-09-20.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