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校企联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时间:2024-04-24

张正 黄伟杰

[摘  要]校企联盟是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校企联盟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当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校企联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研究结果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校企联盟;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2-0078-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社会对素质优异、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目前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多集中于高校,其长期以来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难以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到精准把握,导致很多毕业生存在空有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有必要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校企联盟的校企联动机制,改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校企联盟的内涵

校企联盟是指以联盟平台构建为抓手,以校企多方为独立主体,基于共同目标或利益需求进行资源共享和功能对接的新型组织模式。校企联盟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利益互动,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汇集多方力量、多种手段,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校企联盟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简单对接,而是包含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的建构体系,是一种突破传统、改善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间对接不力问题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与机会,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战略帮助等类似的合作共赢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和提升社会形象,还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企业运作的实际场景,更深一步消化所学理论知识,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精神,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更多的人才贡献于企业、社会与国家。

二、校企联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

目前,以校企联盟为主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校企联盟已经成为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如英国的桑德兰特学院模式、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产学合作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等,它们利用校企联盟的资源共享优势,大大节约了人才培养的时间和成本,扩大了社会影响。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为了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也陆续加大了和企业的资源流动,通过合作办学、合作建厂、合作科研等方式建立了初步的校企联盟,改变了以往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抚顺特殊钢有限公司和东北大学共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和抚顺石化公司、沈阳黎明航发集团公司等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委员会等。但从目前我国各高校基于校企联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情况来看,联盟中校方比较主动,存在“校火企冰”的现象,联盟双方的关系难以为继、名存实亡或者已经中止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联盟中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需求的目标人才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以应对企业中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更难以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从而降低了企业方面积极参与校企联盟的动力。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校企双方对人才的追求取向存在差异。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都强调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而企业追求的是具有变现价值、能带来更大收益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本,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联盟的稳定和持久发展。二是创新型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缺乏足够的企业实践经历,难以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创新实践精神。三是高校应试教育方式的弊端。长期以来的重分数重文凭重名校的社会风气使人们过于看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的考核,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便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四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人才培养缺乏长远考虑。只关注企业的眼前利益而且过于迎合市场需求,很难有打造创新性突破性产品或服务的决心与勇气,也就很难产生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制约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五是政府政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虽然2017年12月19日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但目前相关部门针对校企联盟的建立、维护与发展仍缺乏详尽的激励性或约束性的政策,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联盟中来。

三、校企联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

1.改进高校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对高校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學外,还应该添加以具体应用技能、实践能力为核心学习内容的课程,如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Adobe Premiere、AutoCAD等一系列企业常用软件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求,还能够使校内课堂学习到的东西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工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大胆思考,时常组织学生们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辩论会等活动,给学生们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提高自我逻辑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丰富性与实践性,杜绝“纸上谈兵”,要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为学生准备精彩的实例或故事,在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加深他们对理论实际应用的理解。三是激励学生多学科、多领域发展。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或组织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们进行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拓宽理论视野,改善心智模式,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四是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奉献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勤劳勇敢、严肃活泼、自信坚韧的性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金钱观,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校企双方人才流动。一是聘请企业界著名专家、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实践导师,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学与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践经验的传授,同时校内外导师要时刻沟通,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中去,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二是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要让他们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日常工作与专业知识的差别和联系,实习结束需要递交实习日记和心得体会,并运用理论知识撰写一篇与实习生活相关的案例或论文,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避免部分教师“眼高手低”的问题。让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可以更多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用途,努力让更多的高校教师成为理论储备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科学管理“校中厂”。目前国内很多校企联盟都采用了由校方提供土地,双方共建实习基地等“校中厂”的方式,但大多数学生在“校中厂”实习期间都是进行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学生无法参与到企业的关键岗位上去,便无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校企联盟在建立“校中厂”时,并不能仅仅设立一个实习基地,而是要在学校内设立一个拥有众多核心职能要素的公司分部,这样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可以开放出更多的核心岗位来提供给学生和教师实践。如此一来,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真实环境避免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的尴尬,也可以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将校内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和理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获得优惠的智力资源和尝试全新发展模式的机会,并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让高校学生走入“校中厂”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部分研发成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4.校企协同进行项目合作。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家协同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研发或管理项目,充分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不但要深度融合校企双方的人才资源,以达到“1+1>2”效果,还要将学生的创新性专利或科研成果拿到企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中试”,来验证成果的可行性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贡献程度。在此过程中,企业可能会因为学生的成果过于“稚嫩”而不愿意冒险尝试,因此校企之间有必要签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承诺协议。一方面,强调学生专利或成果在“中试”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由学校承担,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活动时学校会给予一定的赔偿;另一方面,“中试”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时,学校与企业可以共享利益,试验期结束企业可以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专利,或签订更进一步的协议实现专利共享。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合作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保证校企联盟的稳定持久发展。

5.利用企业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传统的学科分类突出体现了细、精、专、深的课程体系特色,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是囿于某个领域里的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杂糅在一起的,多因导致多果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去“专才型”的学生越来越显得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校企联盟作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为高校培养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学生们走进企业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同时,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习经历的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從而推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性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创新型人才的孵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6.加大政策扶持。校企联盟离不开高校与企业的配合与协调,但大多数企业终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的,而非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在特殊情况下校企联盟便可能出现一体不同心的现象,因此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十分必要。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福泽社会的大事,政府需要进一步调控高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微妙关系,制定必要的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联盟建设中来,参与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来。此外,政府要不断完善校企联盟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高校、企业和社会充分了解和认识校企联盟建设的重要性,为校企联盟发展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校企联盟是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孵化平台。改进基于校企联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实践岗位,更早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专业水平,拓宽认知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宏观层面上,校企联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研发方案、管理革新尝试,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为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建设注入了源源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艳,杨英奇,高飞.双导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8,(02).

[2]张晶.基于校企联盟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0).

[3]胡盛祥,刘志兵,阮锦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4]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01).

[5]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责任编辑  张小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