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龚锦涛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动向是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紧紧围绕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本身、理论框架、议题反思、制度设立、现实价值等方面作了系统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分析。对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议题进行总结,有助于更好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现状,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和真谛。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1-0023-05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精准定位,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是鲜明地凸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实质。基于此,本文以国内学界40来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做集中性梳理,以期为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视野、进一步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努力尝试。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本身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文献数据为来源,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经典作家”“科学社会主义”为复合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在“高级检索”中共检测出相关文献327篇。根据资料显示,最早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且明确将之作为研究对象的,当属知名学者赵明义。1978年随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全社会逐渐确立,学术界从理论和现实高度,回归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开始从各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展开深层次研究。经过集中梳理,截至目前,学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把它当作一门科学,在此基础上把它当作一门学科,同时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为依据,并按其思路和逻辑展开。综合学界数十年丰硕成果,“若干问题”主要包括:①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②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主义;③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主义;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五个方面。其中,在研究史上,①、②命题通常连为一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高放、江流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界先驱开始致力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科,并先后负责选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国际共运史教学大纲》等专著。改革开放初期,学者们纷纷达成“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共识,普遍认为“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必须明确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随即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例如,郑建邦[2]在《谈谈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主张从恩格斯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或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需要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概括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具有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即:探讨“标志着与其他科学、其他学科相区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这一问题,学界对此研究得相对较多,且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例如,刘建军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概括与内涵阐释》中认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以经典作家相关论述为总体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可概括为“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条件性”[3]等六个基本方面。荣长海在《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中,则提出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进而展开其基本原理。他认为,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和思路,我们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大致排列为:社会化大生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等五大方面[4]。最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乃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内的焦点和热点,韩庆祥在文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指出,要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方法、确定标准和内在逻辑做预设规定,然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的“十三大”矩阵空间为总体基面,构建一个科学而系统的基本内容框架[5]。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空间及其运动规律的双向互动阐释研究
这一类研究,其实质上是在时空纵横向度中去把握社会主义现实运动与理论之间张力关系的多维研究。长期以来,学界围绕此类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类研究具有理论概括性和抽象性很强的特点,其争议的空间也相对较大;从不同研究方法或角度、利用不同史料对同一问题进行双间考察,有时甚至还会得出与他人相反的结论。纵览其成果并加以集中概括,学界主要围绕其所讨论的问题包括: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方法论转变;②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确证;③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证及其结构分析;④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多维考察;⑤现代性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⑥理论路径的基本差异分析;⑦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设想与实践运动的差距反思;⑧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思考;⑨马恩经典著作中“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使用的历史演变;等等。
以上对科学社會主义理论和实践若干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实则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理解”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内在包含着对“科学”的基础、“科学”的目的和“科学”的内在要求等问题进行检视。例如,李崇富在《论科学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中就谈到,应该历史地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以科学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基础。文章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基础在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运动,但一些冠以“社会主义”名称的运动又不一定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历史地考察研究表述,并在实践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到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6]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还从批判、反思的维度提出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规律作过程性认识和考察分析。邵鹏[7]以俄国、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选择为分析,考察说明了东方国家较之于西欧诸国一开始就生产力状况、政治结构等方面迥异的事实,深刻表明必须要在历史具体条件下去总结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石云霞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谈到,马克思、恩格斯描绘设计的社会主义未来新社会,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但他们又从未对此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而是一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出发得出其确切结论。[8]袁吉富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主要从“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社会对人本身及其人的现实生存意义积极关注”,“‘未来新社会生产力变革蕴含着对人的价值和需要正当满足”[9]两大论证出发,揭示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的发展的内核意蕴以及未来新社会实现了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规定;赵曜在《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贡献》,以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为契机,重点探讨了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贡献,认为这些贡献应包括:科学地预测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清晰地指明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等[10]。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证及系列论述十分丰富且非常具体深刻,而这些观点论断大都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论著以及重要经典文本中。这其中既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既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创作”,也有马克思或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自系统阐发及其丰富、完善和发展。长期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利用不同研究方法,重点立足经典文本,对其中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作了深刻分析阐释。如:蒲国良[11]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次系统阐发》,以重读《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为起点,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提炼和全方位的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其根本性结论,指出《宣言》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次系统阐发。华雷[12]则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文本参照,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晚年全面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思想的著作,它的问世和诞生,宣告了空想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终结,使得任何带有空想成分的社会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当前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必须弄懂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学说或制度之间内在多重关系的探讨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的理论逻辑及内在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都力求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多维度、多视角地去审视和透析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理论框架。对此,从不同侧面去探讨科学社会主义与以上两者间的多重关系,提出了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比较有学术权威的专家和学者有:李崇富、梅荣政、孙代尧、石镇平;王怀超、周新城、李捷、韩庆祥等。其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主要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和功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出发,去窥探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之间“你”“我”为之服务的关系以及它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所處的重要位置。例如,李崇富[13]在《论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文,首先就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并非三足鼎立的关系,主张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解为以其哲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作为为两大理论支柱所支撑的系统学说,在此基础上,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核心”和“中轴”,在理论整体性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命题。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探讨,近年来我国学界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是社会主义;②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③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其中,命题③直接关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鉴于此,王怀超[1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入地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总结概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并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特点和理论轮廓;冯景源[15]则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反思的角度,先对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进行廓清,接着在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对如何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正面回答。
五、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及其理论的当代价值、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
对于这方面的直接性研究,从整体上看,为数是不多的;重点关注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价值理想的文章,就笔者仅见只有数篇。如宋萌荣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文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具有统领作用的价值因素,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实现个人与类的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关系发展的统一[16]。张智在《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一文中,则从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的一段引文谈起,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唯心性和欺骗性,同时又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更高级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实质性的内涵和意义。[17]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我们把研究视野加以拓展,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相关联,则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近年来颇为丰富且十分令人瞩目;目前,这一热点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内容在不断丰富、认识在不断深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给予了厚重而深刻的学理阐发。无独有偶,几乎所有学者以“源”与“流”的比作对二者关系作出精要概括,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它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但这一‘中国特色又同时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内涵,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闫志民归结认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社会制度形态的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18]作者在文中将历史与逻辑、理论和现实贯穿结合,对近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在以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比较中,让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
六、结语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价值、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浩瀚无垠。截至目前,国内学界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精微探究和深厚的学理空间阐释。这些丰硕的学术成果,直接为我们当前进一步开展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为持久性地深化研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契合关系,提供了有益理论参照和现实启示;其中,学者们在问题分析时采取的独特视角以及提出的创新觀点,更是启发我们应从更宽广的理论视野和雄浑的现实高度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总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内,目前国内学术界已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与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空间及其运动规律的双间互动阐释,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非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均给予了特别关注,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也就为今天我们在该领域研究中应更加关注并科学合理地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核心意蕴、当代价值及其时代意义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郑建邦.谈谈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J].教学与研究,1979,(2):45-49.
[3]刘建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概括与内涵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18,(3):30-35.
[4]荣长海.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5,(1):40-44.
[5]韩庆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2-49.
[6]李崇富.论科学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7,(5):7-14.
[7]邵鹏.东方国家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维度与失误[J].求实,2007,(5):65-68.
[8]石云霞.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30-36.
[9]袁吉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36-41.
[10]赵曜.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贡献——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6):45-48.
[11]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次系统阐发——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J].社会科学研究,2018,(2):10-15.
[12]华雷.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J].理论探讨,2017,(5):40-45.
[13]李崇富.论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5-11.
[14]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5,(2):12-21.
[15]冯景源.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创新规律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J].东南学术,2011,(1):13-26.
[16]宋萌荣.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64-67.
[17]张智.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的自由、平等和博爱[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8-22.
[18]闫志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3,(6):54-60.
责任编辑 彭 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