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尹博 韩红 冯荣凯
[摘 要]辽宁及东北经济失速引发政府、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横向、分行业和纵向比较研究发现,东南沿海装备制造产业的国有企业优势,主要呈现在“有别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优势行业的其他细分行业,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是地区发展差异的关键。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亦呈现“龙头”依赖、“产业”依赖、“资源”依赖等差异化特征。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技术红利本地承接有限,伴随着人力资本流动的跨区转移效应增强,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转型发展系统动力不足是现阶段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技术红利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0-0058-08
一、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及全国比较
(一)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现状整体比较
从国企数量来看,国企分布呈现较大差异,山东、广东国企最多,超过1000家;西藏、海南均未超过100家。辽吉黑三省国企数量相对较少,以辽宁国企数量最多,但仍未达到全国各地区中位数;吉林数量最少,仅366家(如表1)。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来看,辽宁排名第9,与江苏、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吉林、黑龙江数量较少,均低于中位数。从国企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来看,呈现由东向西方向阶梯式递增趋势(图1)。东南沿海地区国企数量多,规模以上企业更多,国有企业数量占比相对较小。
从国企资产总计来看,山东第1、北京第2,均超过2万亿元;东北地区中,辽、黑、吉排名分列第7、19、21。辽宁、吉林单位企业资产数量较高,分别排名第3、第7。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来看,江苏、山东、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排名在前;辽、黑、吉排名分别为第7、21、24。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中的国有企业占比来看,东南沿海地区比重较小,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图1)。相比发现,黑龙江、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国有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从国企主营业务收入来看,东南沿海地区排名靠前,山东、广东、江苏分列第1、2、3位;辽、吉、黑分列第5、15、19位。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来看,东南沿海排名靠前,山东第1,江苏第2,广东第3;辽、吉、黑分列第6、16、23位。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国企占比来看,东南沿海地区较低,中西部地区较高,尤其甘肃、新疆超过60%;北京国企占比较高,超过50%;东北地区黑、吉、辽占比逐渐降低,分别为48.90%、38.88%、26.19%(表1)。东南沿海地区在绝对数上排名靠前、占比靠后,这表明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南沿海国企占有优势,且民营企业发展更好。
从国企利润总额来看(表1),东南沿海地区排名靠前,上海第1,山东第2,广东第4;吉、黑、辽分列第8、10、25位。辽宁国企利润总额过低;吉林国企数量较少、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居中,而利润总额排名却很好。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来看,江苏第1,山东第2,广东第3;辽、吉、黑分列第13、18、22位。这表明东北地区中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较好,较大程度弥补了其国有经济的低利润;而吉林和黑龙江二省国有经济发展较好,民营经济发展较弱。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的国企占比来看,中西部地区排名靠前,青海第1,甘肅第2,新疆第3,均超过65%;东南沿海地区,排序较为靠后;东北地区中黑龙江比值较高,排名第4,吉林第11,辽宁第28。
从国企总资产贡献率来看,吉林第1,黑龙江第2,上海第3,广东第4,浙江第6,辽宁第25。结合国企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来看,浙江第1,广东第5,吉林第10,黑龙江第21,辽宁列第23(表2)。这表明东北地区中,吉林流动资产贡献率较高,黑龙江非流动资产贡献率较高,而辽宁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贡献率均较低,辽宁呈现高资产、低利润的特征。研究发现,辽宁产业发展呈现“非优势加强”效应。辽宁国企投资倾向于易于增加利税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的产业,而非易于增加利润总额的产业。从国企资产负债率来看,西部地区排名靠前,山西第1,青海第2,宁夏第3;东北地区中辽宁第5,吉林第20,黑龙江第26;东南沿海地区排名靠后,江苏第21,广东第25,上海第30,山东排名第15。
从国企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西部地区排名靠前,陕西第2,新疆第5。东北地区中黑龙江第3,吉林第8,辽宁第29。辽宁排名靠后,源于其较高的主营业收入和成本、较低的利润总额,这凸显了辽宁国有企业销售利润率低的特征。从国企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来看,东南沿海地区排名靠前;吉林第11,辽宁第17,黑龙江第28。辽宁国企主营业务收入较高,人均值较低,这表明辽宁生产率较低。黑龙江人均值排名较低,也反映出黑龙江生产率低。东南沿海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靠前,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则出现显著下降。吉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排名3,这表明吉林人均生产率较高。
(二)东北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分行业比较
1.东北三省分行业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纵向分析
2009 -2014年辽宁各行业国企的主营业务收入可分为三个梯队。2009 -2010年第一梯队超过2000亿元,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第二梯队超过1000亿元,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梯队低于1000亿元。2011年开始,分别统计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第二梯队仅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14年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进入第二梯队(表3)。辽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国企在2009 -2011年增速较快,2011年后增长乏力,2013年出现负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国企2009 -2011年增速较快,2012 -2014年呈现连续负增长。除2013年出现负增长外,辽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国企呈现缓慢正增长。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国企在2012年开始出现负增长,并于2014年出现快速下滑。
2009 -2014年黑龙江各行业国企的主营业务收入前十名行业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仅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第二梯队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余下为第三梯队(表3)。黑龙江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国企在2011年开始连续出现了负增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2011- 2014年呈现波动的缓慢增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虽持续正增长,但在2011年后其增长率逐年降低。2014年,吉林前十国企可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亿元,余下各行业为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明显高于第二梯队。
2.东北三省与东南沿海省份分行业横向比较
在东北三省纵向分析基础上,选取辽宁主营业务收入较高的行业,与东南沿海五省市及北京进行横向比较。从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来看,辽宁具有优势的行业,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未具有明显优势,尤其相对于山东、广东,辽宁存在一定差距。从国企看,辽宁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存在一定优势,但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与汽车制造业上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国企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比较高,而东南沿海地区占比较低(除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外)。
2014年东北三省与东南沿海省份国企横向比较,辽宁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无论省际间同行业相比,还是省内各行业相比,排名均第1,其资产总计省内排名第4,而利润总额却为-129.5亿元,是辽宁各行业中利润总额最低的。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全国整体,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计前10行业都有该行业,而利润总额前10中有该行业的地区只有浙江和广东(表4)。从各地区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来看,仅山东最高177.50亿元,其他地区利润略大于0或小于0。这表明作为资本密集型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虽然在我国具有较大规模,但缺乏盈利能力、不具备竞争优势。考查2009年数据,依然支持此结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该行业情况相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其他地区辽宁利税总额较高。
2014年,除黑龙江、浙江以外,各地区国企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计前10的行业均有汽车制造业。这些地区中,该行业的利润总额排在前4位(除福建外)。这表明我国在该行业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来源于该产业的保护政策。吉林在该行业具有显著优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标来看,仅低于上海;国企指标来看,处于绝对领先位置。无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较低,但其国企利税总额和本年应交增值税均较高。
除浙江和广东外,2014年各地区国企利润总额前10的行业均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这表明我国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从国企来看,辽宁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指标均高于其他地区。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辽宁各指标均弱于江苏、山东。这表明辽宁该行业的非国企发展弱于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吉林和黑龙江在该行业上存在一定差距。
由表4可知,辽宁国企利润主要来自前5行业,且汽车制造业利润最高,而其他行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存在巨额亏损。吉林汽车制造业国企在各指标上均高于其他行业,且主要业务收入高于总体的60%,利润总额超过各行业总和的90%。汽车制造业是吉林的支柱产业,且各指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东南沿海地区国企各指标排序第1的都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作为公共事业行业,该行业国企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绝对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好。同时,透过该行业映射出东北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薄弱。
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化工业的“马太效应”与产业发展路径依赖
通过对辽宁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及全国比较发现,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吉林、黑龙江国有企业发展甚至优于东部沿海多数省份地区,辽宁国有企业发展情况一般,体量大且效益低。辽宁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局源于,中国经济在重工业化阶段,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为主要推动力所形成的产业发展惯性依赖与国有经济自我强化的“马太效应”,与后工业化时期的辽宁及东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不协调,导致辽宁及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亦是新常态下辽宁社会经济及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所在。
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发展呈现差异化,辽宁呈现“龙头依赖”、吉林呈现“单一产业依赖”、黑龙江呈现“资源依赖”等差异化特征。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型国有企业依赖程度高,呈现“龙头依赖”特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制推动国有企业“技术红利”释放,辽宁形成大量的私营企业,促进了辽宁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技术、人才的跨域省外流动,辽宁本地承接的“技术红利”水平、层次降低,所形成的工业企业多是围绕在国企周围,处于价值链低端、从事简单初加工的配套企业。辽宁非国有经济形成对大型国有企业较高程度的依赖特征。吉林省各市经济的发展多呈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特征——“产业依赖”特征明显。相比于其他省份,吉林省国有企业数量较少、盈利能力强、生产效率高,区域影响力大。长春的12家中央国有企业中6家是汽车相关企业,而汽车产业更多依赖于德国的大众集团。吉林市产业主要集中于化工行业。单一城市、单一产业、单一国企支撑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或成为吉林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掣肘。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资源依赖”特征。与吉林相似,黑龙江国有企业数量少,盈利能力强、生产效率高,且国有经济优于非国有经济。国企问题不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经济下滑的根源,非国有经济、第三产业过于薄弱才是两省经济转型的亟须突破的关键。
(二)国企“技术红利”的跨区域转移效应不断增强
在历经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三阶段国企改革之后,国有企业的微观低效率有所改善,“技术红利”在三次改革进程中大量释放——国有企业与非国有经济间的廉价技术交易、国有专利技术、人才等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转移和流失、国有企业的转制和破产等,将国有企业技术、人才多方式扩散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其他层面(冯荣凯等,2016)。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对本地以及其他区域的“技术红利”释放更加显著和突出,表现为技术红利释放的数量大、层次多和范围广,承载着“技术扩散中心”的功能。然而,东北本地承接的“技术红利”水平、层次较低,更多的“技术红利”效应随着技术、人才的多途径转移被东南沿海城市以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收。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技术红利”跨区转移效应不断增强,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流动与锁定、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固化引致的认知锁定(郑耀群,2012)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区域吸引力差异。东北地区以集体主义、风险规避和高权利距离等为表征的“官本位”思想和社会价值取向难以打破,造成东北文化吸引力缺失,企业家创新精神缺失,无法承接较高层次的“技术红利”释放,进而形成从青年到老年、从农民到高级技术人员的多层次、结构化人才离散效应。有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十年间流失100多万人口,其中很多都是高层、管理层的人才。②东南沿海省份基于区位优势、产业竞争力、文化吸引力等形成的人才集聚效应,增加了对人才和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更加强化了辽宁及东北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的跨区转移效应。
(三)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系统性动力不足
基础性源动力不足,表现为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尚未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形成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对接,尚未发挥知识积累和专业人才对创新驱动发展双轨驱动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以国有企业为核心驱动的转型发展动力不足。重化工业、国有企业即是辽宁及东北地区发展的优势基础,也是辽宁及东北地区难以突破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困局。这种两难关系下的政策导向往往将国企和民企的发展各自孤立。东北地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不是单一国企改革能够解决的,如何发挥国有企业的“技术红利”效应,逐步依托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和壮大,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配套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层级性演化和结构性升级与替代,形成集群内部、产业内部、市场体系良性竞争激励机制,将是辽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系统性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
三、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2014年东北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引发了政府、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东北经济失速并非是一个新问题,而是相对民营经济活跃的东南沿海省份,东北地区国企大而不强、民营经济薄弱等固有弊端在经济下行时的凸显。长期以来,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产业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呈现较强的依赖性特征——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对投资、经济周期和国家政策依赖;另一方面“规模小、技术低端”的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依赖。东南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国有经济中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值急剧增长;但去除这种非国有经济发展带动的诱发式增长,东南沿海装备制造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相对优势,主要呈现在“有别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优势行业的几个细分行业。尽管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在数量、总产值等方面,相较本地同行的民营和三资企业差距甚远;但从平均产值和平均利润角度,国有企业均领先民营和三资企业相应指标。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本地优势产业、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东北及东南沿海国有企业分别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中,这些大中型国有企业通常都位于各自生产、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依然肩负国家战略、产业战略、政策目标实施载体的使命。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关键。基于此,形成如下建议:
(一)构建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技术红利”本地释放为核心,推动国有企业一民营企业联动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顶层设计
以国有企业关联、带动民营企业发展,推进以国有企业“技术红利”本地释放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化、系统化建设;推动以国有企业为核心、以民营企业为支撑的跨产业创新与融合,加快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基于城市群一经济区一产业园/集群的关联与协作视角,统筹规划辽宁及东北现代产业体系的布局和发展。
尽管相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等城市群,辽宁及东北地区在轻工业、生产型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国有企业具有相对劣势,但在具有优势工业基础的重化工业领域仍较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比较优势。重化工业、国有企业即是辽宁及东北地区发展的优势基础,也是辽宁及东北地区难以突破的产业结构困局。尽管辽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但在互联网+、智能制造逐步盛行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以开放式的创新合作网络推动辽宁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融合与协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继承传统优势产业的高新技术基础和科技成果,并依托集成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突破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将是以国有企业推动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和升级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东北地区应加强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传统优势产业与以民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协作,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需求,部署跨越企业、产业的创新链,继承并集成传统优势产业的高新技术积累,加快实现跨区域、跨产业、跨企业、跨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应用。
(二)建议依托东北地区具有相对战略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等,建设东北地区产业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为东北地区转型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和系统性支撑
重点包括:基础性研究平台,融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关注基础性、前沿性、突破性和共性技术的长期研究与转化,为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的可持续性释放提供保障;产业技术平台,集中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产业构建动态核心竞争力;战略合作伙伴计划,追踪国际前沿技术方向并尝试开展战略性合作,积蓄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储备。
(三)依托装备制造产业,启动以国有企业为核心驱动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化能力与创新重大试点实验项目
重点探索,国有企业核心业务升级、国有企业非核心業务剥离、民营企业配套体系嵌入、产业体系化能力架构、跨产业创新协作网络建设等方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冯荣凯,尹博,侯军利.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现象消失了吗——基于上市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12):48-53.
[2]郑耀群,路径依赖与产业集群演进中的制度锁定效应研究[J].商业时代,2012,(9):109-110.
[3]王伟光,冯荣凯,尹博.产业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力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吗[J].管理世界,2015,(06):99 -1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