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 李菁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十条对名著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江苏省自2008年起将名著阅读纳入了高考文科类考生附加考试的范围中,这就使名著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堂堂正正地占有了一席重要地位。
江苏省语文高考名著篇目虽有过几次微调,但历年来却始终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保持不变。
总体而言,选择题更偏向于识记,主要考查学生有没有看过书,主要情节看得是否细致,不能停留于大概是怎样,而应该注意记忆的准确性。而简答题则更偏向于理解分析,甚至鉴赏探讨,难度更高。
整理历年高考试题,笔者总结命题特点有如下变化。
①考查更深入
在名著阅读纳入高考附加的起始几年,命题大多较为保守,主要考查基本的人物与相关情节的识记效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只靠记忆力的题目,无法真正拉开不同层次的差距,考查也日趋深入,更多出现分析鉴赏类内容。
例如,同样是《红楼梦》的简答题,2011年考查判词说的是哪个人物,以及判词中提到的“优伶”和“公子”分别是谁。只要对《红楼梦》前五回内容有所了解此题不难解决,且不需要进行任何理解分析类的语言表达,相当于填空。而2015年提问情节中提到的“女篾片”是哪个人物,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其性格特征。这就将识记考查与理解分析考查结合在了一道题中,能力层次提高了一级。
②问法更精细
名著阅读的考查一方面在内容上日趋深入,另一方面在题目问法上也是逐渐完善。命题者不再“抛直线球”,而是“绕个弯子”,需要学生审题时多留个心眼。
例如,同样考查人物形象,2009年直来直去地问道“《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而2010年考查《老人与海》时,却是要求结合人物形象,说说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的理解。表面上看,这是一道句意理解题,但实际上,重点还是人物形象的把握。
③内容更学术
名著阅读在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时,已不仅仅单纯设置一些“大众化”或“程式化”问题,而是引入了一些学术争鸣。
如在2014年的附加卷选择题中,B选项的表述为“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该选项表述正确,给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对名家名作的整体构思提出了怀疑,指出了不足,这在高考题中是非常罕见的,十分具有批判精神。但是早在1998年《语文学刊》中就有文章针对《子夜》的结构问题进行过探讨:“第四章暂时抛开了矛盾发展的主线,写双桥镇农民骚动。虽然农民骚动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整部作品说来,使人略有游离之感,但它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显示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骚动势不两立的态度,仍然是《子夜》这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学者对《子夜》第四章在全书中的作用并未达成统一的观点。
④答案更开放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可能不适合作为选择题判断正误,太过绝对化,但是却可以作为简答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2014年的第二道简答题就做了这样全新的尝试:“《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这道题涉及“红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女性精神”和“诗性精神”,对于高中生而言,可能还很陌生,但对于黛玉“葬花”或“吟诗”的情节,学生还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此题不能说是完全曲高和寡,至少学生还是有话可说的。
许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重要人物的分析,常常将一个重点情节提取出来,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一个个点,散落在四处。然而,一部名著的各个章节不是分裂开来的,我们不能一味进行分化,也要尝试衔接,将一个个点串联起来,最后织成一张大网,将每个要点涵盖其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前后联系,纵观全局。
如果阅读指导就只是看书、做题、背诵知识点,那么教学就将陷入一潭死水,也就完全违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可以将朗诵、辩论、书法、写作等形式融入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
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其艺术内涵和教育价值历久弥新。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作品,不能一味局限在前人的解读中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我们可以尝试在鉴赏名著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实证精神。多开展一些研究性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并进行成果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合理的指导,以及阅读方法的培养还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不是“梗概导读”的搬运工,在名著指导中应该充分发挥创造力,真正引领学生走入名著的殿堂,学会鉴赏,学会表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