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昱钰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教育部也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从此基础教育进入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要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问题。笔者在本文试就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面向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
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应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教学本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于这一点,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应当是具有家国情怀、对祖国负责任的公民。道德与法治,实际上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德,也强调了现代文化中的法,当德与法结合起来,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并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建构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第三,面向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这是从学生情感角度做出的判断,因为只有学生喜闻乐见,他们才不会觉得自己所接受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抽象、生硬,而也只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保证他们在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上行稳致远。同时,这也是从非智力因素做出的判断,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特别需要这样的精准判断。
二、深入到细节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案例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回归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落地还需要关注学习细节。只有关注了细节,再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运用“问题导引”等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为例。主要的教学如下:
一是创设情境。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违反规则的素材(如插队、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闯红灯等),有效地创设情境。
二是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也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规则。笔者专门研究过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的认识,发现不少学生一边指责别人不讲规则,一边违反规则。这种“矛盾”的现象,真实地存在于初中学生的身上。因此,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可以让规则意识更好地深入学生内心。
在这个环节还可以设计“维护秩序”的话题讨论。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到了规则与情理,他们所举的例子就是救护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闯红灯,因此在生活中只要有急事就可以暂时破坏规则。这一似是而非的观点,在讨论、争论之后,得到了厘清:救护车闯红燈不是破坏规则,而是运用了更高层次的规则,这是面向社会群体做出的规定,社会个体是不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破坏规则的。
三是学习反思。初中学生在学习中要有学习反思这个环节,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了理性判断,这一判断有助于他们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三、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中学生的地位
从以上的例子当中可以发现,关注学生思维的一些细节,然后再辅以合适的教学策略,那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学生经历了一个高效的思维过程,有效地加工了社会生活与规则的素材,形成了社会必须有序、有序必须遵守规则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既奠定了必备品格的基础,也为关键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说到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