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时间:2024-05-08

李杨

模板式、单一化、应试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打破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创设多元化、趣味化、形象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统筹考虑学科调性、教学目的与学生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活动,构建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本文从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出发,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

一、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繁多细碎,普遍存在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掌握程度不深的问题。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照本宣科,没有进行课外知识延伸。单调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兴趣,难以深入掌握学科知识的本质,更无法将其吸收内化为自身能力,进而导致学生普遍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错误认知。由此可见,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需求。

2.教学策略缺乏创新性。

全新多元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性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开展“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长期处于机械化的学习状态,难以发散思维,无法深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其教学目的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基于“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侧重于考查书面成绩,而没有深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功利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成就感,甚至会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导致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加剧了班集体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基于功利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有些教师始终秉持应试教育理念。

二、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可行策略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要想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打破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而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打破课堂教学边界,积极创新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时,教师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统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心理与学习需求,选择趣味化的教学资源;二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相关的信息化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条理性与逻辑性;三要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重难点。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维护祖国统一”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时政热点。教师先从具体的事件着手,进而深入分析抽象的学科知识,强调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高效实现课程导入,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还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深化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学习体验。

开展实践活动既能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基础,抛弃模板式教学,积极组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活动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完成实践任务,给予学生多元化的活动体验与学习成就感。其次,教师要加强活动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教师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紧密衔接。例如,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操能力。学生需要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整合实践成果,得出实践报告。然后,教师开展专题教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教师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最后,师生围绕实践主题,开展多边讨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3.开展小组合作,加强交流互动。

开展小组合作能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积極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展“认识多面的我”主题活动。教师先要求学生创作自画像,指导学生从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出发,总结自身的优缺点。再指导学生自由分组,要求学生分别写下对每个小组成员的第一印象和现印象。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互换想法,并鼓励学生进行深度交流。这样的小组教学通过开展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交心理。

4.结合生活实际,构建教学情境。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社会科学,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可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资源更是不胜枚举。一方面,教师应该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内容,找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构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社会生活,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从而合理应用生活化资源,充分发挥生活情境的教学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衔接。

5.优化教学评价,诱发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功利化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学习热情。要想构建高质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就要追根溯源,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必须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意义,不断革新自身理念,将创新思维深入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优化评价标准。教师要从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度和个人进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划分学生的能力层次。其次,教师应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在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学生便能积极思考、主动创新,有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善用榜样激励,评选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组织优秀学生演讲,从而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诉求与情感认知,给予学生积极的行为引导与精神教育,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加强专题教研,革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旨在开展灵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初中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革新教育理念,深入探究教学改革趋势,全面分析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与学生需求。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探究,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全新的教学体验。

学校要加强针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不断优化。首先,学校要积极组织专题教学讲座或论坛,聘请专家向教师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给予教师专业的教学指导,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次,学校要设置道德与法治教研专组,定期开展专题教研会议,为教师提供交流协作的机会。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而集思广益,共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與教学评价制度。最后,学校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素质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层层落实。

综上所述,要想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就必须开展全方位的教学创新。学校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教师要反思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弊端,在反思中加以改进。教师要改变墨守成规的教学策略,利用多种方式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散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