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窦景琦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对学生实现正确价值引领的重要学科。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很难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所阐述的相关理论,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体验,也影响了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及法治意识的强化。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进入教学情境,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法治理念。这样,才能在日常行为中落实道德与法治观念,提高践行道德与法治理念的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体验情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一、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在教学中受教师的机械性指令的控制,难以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体验式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体验与领悟蕴含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道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情境,并且创设的情境要符合现实生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时,教师创设了一个一位老人过马路不慎摔倒的情境,四位同学扮演目击者,让其他同学观察这四位同学的反应,并进行评论,接着讨论如何对待不慎摔倒的老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老人摔倒不能扶”的说法,引起一片哗然。教师让这位学生说说不能扶的理由。這位学生说如果老人是因病摔倒的,那就不能贸然扶起,而是要进行急救了。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
二、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灌输理论,就会使学生很难有兴趣进行学习。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教师就要运用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促进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进行有效体验的重要方式。如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环境”的主题实践活动,列举现实生活中空气受到污染的种种表现,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且针对污染提出解决策略。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一定任务,合作完成主题实践任务。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并且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对人们污染空气的行为进行审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以体验为主,有效推进探究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学生体验为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及具体教学内容,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憧憬美好集体”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具体情况,开展“营救生命”的核心体验活动。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互动,根据相关规则开展生命营救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与体会:“怀着对集体的美好憧憬,立足当下,从我做起,维护美好集体。”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对活动进行策划,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使学生个体产生心灵体验,在课后使体验转化为行动,去做一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情。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性体验,使其在活动中获得道德与法治认知与体验,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运用于实践与生活当中。
总之,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组织多元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究中深刻体验。体验式教学是可以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及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探究方式,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强化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