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靳荣森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使其逐步成长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合格公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计划和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引入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平等互助的对话研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生活化案例的引入方面却存在着教学主体错位的现象。教师选取的素材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不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针对日常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扎实有效地解读教材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硬性灌输习得,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借助于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所得。情境学习理论的观念也认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生动的生活案例的教学才有意义。笔者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要做好教材的解读工作。如果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现有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处理,确定特定的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解读只是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我们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学情检测工作。
例如,学情检测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或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反映出来,了解学生的真正水平。
二、构建丰富的案例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可以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深化认知,形成技能,掌握必要的知识点。但是,有时教师选择的案例或者课本上选编的内容,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或者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虽然这样的案例勉强能够契合教学内容,但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了解,紧密贴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用具有时事性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传授知识。例如,在新冠肺炎暴发之际,有人为了博人眼球,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对看到的某些信息不加甄别,随意转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情绪稳定,也极大干扰了防疫工作的进展。笔者便通过这样的时事案例,让学生讨论“言论自由”的內涵,让学生明白随意散播消息是违背言论自由的规则的,不属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而且,对于这种行为,大家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予以抵制。
当然,除了引入时事案例之外,教师之间还可以积极共享经典案例,以切实提升案例教学的效率。
三、有序优化案例组织形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选取了合适的案例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如多媒体播放、教师讲述等。呈现案例之后,教师要确定合理的讨论形式,如教师可以把自己代入到案例中的不同角色,以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的内涵,鼓励学生用开放性的思维去分析案例,理解教学内容,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联系。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中的“国家权力机关”时,笔者在讲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时,巧妙设置了模拟环节,鼓励学生讨论班级公约,并鼓励学生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合格“代表”。在这种实际操作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国家制度的内涵。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有效探究,真正集思广益,形成汇总意见,揭示案例的主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