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提高复习课读背效能

时间:2024-05-08

仇春梅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夯实基础。夯实基础的重要途径:读背。让学生读背并不代表教学方式的落后,更不代表教学能力的欠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立意是“以考查学生思想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记忆与熟练程度为主要目标”,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必须建立在知识立意的基础上。因此,读背是重要的学习要求,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然而,对于这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孩子并没有掌握。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会背”“背不会”的困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探究。

一、从情境到问题,让读背有载体

道德与法治需要背诵与记忆的知识点繁多且抽象,如果学生单纯依靠文字性的内容进行背诵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所以,教师可以设置典型情境,提高背诵效果。

笔者外出学习时,观摩了一节《国家利益至上》的复习课。授课老师没有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点读背,而是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心甘情愿地分析时政,进而水到渠成地掌握核心知识。教师首先播放了孟晚舟回国的视频,把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教师在介绍完孟晚舟事件的前因后果后,追问了学生两个问题:1.孟晚舟为什么被捕?2.孟晚舟为什么被释放?接着又借助网友评论抛出一道评析题: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得到保护。你认同这位网友的话吗?这个设问可以扫描到的知识点是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这时候再让学生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内涵、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进行读背巩固,学生心情上会比较愉悦。

二、从思维导图到体系,让读背有脉络

在复习课上,通过思维导图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立体化的认知,为其记忆与理解提供支持。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九上中的《守望精神家园》一课,名词繁多,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梳理不清。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关系。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既是一次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过程,也是一次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思维导图既要体现知识的共性,又要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在思维导图中体现自己的薄弱点,让思维导图更有针对性。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可以通过生生互评等方式修改完善。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在学与画中夯基提能。

三、从填空到造句,让读背有梯度

道德与法治的考试要求是在分析材料和设问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课文核心观点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所以,回答题目要的是句而不是词。但是,句子由词组成,词是句子的单位。而且从背诵难度来看,背诵一段话>背诵一句话>背诵一个词。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按照先背诵词,接着背诵一句话,再背诵一段话的顺序来进行呢?

我教的班级有一个同事的小孩,是个背诵困难户。同事找到我,向我求助。于是,我就给他准备了这样三份清单:一份标注关键词的知识清单、一份抠掉关键词的知识清单、一份抠掉关键句的知识清单,让孩子先读标注关键词的知识清单,读完拿抠掉关键词的知识清单让他口头填空,没问题后拿抠掉关键句的知识清单进行检测。同事第二天向我反馈,说孩子觉得这样复习容易多了。从词到句,从一句到两句,这符合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这种做法让读背有了梯度,让学习有了台阶。

四、从竞争到合作,让读背有意思

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有利于形成合力。在复习课中,巧用竞争与合作,可以一改复习课沉闷的课堂氛围,激起思维的涟漪。

我在复习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中的《公民权利》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流程。环节一,读背。倒计时5分钟读背知识清单上的核心观点。环节二,明辨。(1)小組内成员交流,找出本课中的注意点、易错点、易混点,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易混易错知识清单”。(2)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环节三,抢答。我设置了判断改错题抢答、“连连看”抢答等。学生们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展示。环节四,赏析。我精选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经典题,带领学生按照“审设问”“读材料”“链接核心观点”“组织答案”的流程进行了经典题的赏析。环节五,提升。这个环节的活动要求和前面有所不同,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评。

总而言之,读背是一种多快好省地实现有效学习的手段,可以使学生知识库存日益丰厚,在不断积累中实现厚积薄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