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8

赵军 张慧芳

“互联网+”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颠覆性冲击,使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并且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内容的选择。尽管互联网对教学而言具有许多优势,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对将互联网引入教学过程缺乏应有重视,不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造成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现象。因此,正确运用“互联网+”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师效率的提升,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入互联网技术,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时,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对犯罪的概念、刑罚的内涵等理解不同,优秀生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理解,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但是对于中下等學生来说,他们存在理解深度不够的问题。为此,教师充分运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学习任务单,如: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解决。然后,教师用微课展示相关案例,并让学生回答:犯罪具有什么特点?刑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刑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刑罚?怎么杜绝不良行为和预防犯罪?等等。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针对疑难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相互探讨,打造优生帮扶学困生的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解决优生“吃不饱”的问题,帮助优生实现知识的拓展与拔高,如可以让优生探讨“为什么说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等问题,使优生在帮助学困生解决基础性问题实现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后,再实现知识的延伸。这样,各层次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运用任务教学驱动探究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各层次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可以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习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的预习环节,教师设置如下探究任务:你在生活中遇到哪些不如意的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当你面对挫折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你了解哪些名人克服挫折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灵感悟写出来。学生线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线下提出来。如有的学生提出:怎样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或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正方的观点:挫折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反方观点:挫折使人失去自信。在辩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事实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因此,互联网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与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应用互联网,优化教学评价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通常是单向的,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实现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组组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形式,使评价更公正、客观。

例如,在教学完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时,教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检测。然后,教师将每位学生的答卷上传于网络,让学生根据教师上传的答案进行批阅与评价。这样,教师在试卷评析时就更有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巩固与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