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钟爱乒乓球运动的毛泽东

时间:2024-04-23

史真 龚娟娟

毛泽东是一位非常喜爱体育锻炼的人。他酷爱游泳,喜爱爬山、散步、跳舞,也爱好挥舞拍子打乒乓球。在延安时的艰苦岁月里,打乒乓球成了毛泽东工作余暇的主要运动项目。后勤部的木匠师傅找来一些弹性较好的木头,用它做成既能打球又能开会的一对桌子,还做了支架,而乒乓球一般是从敌人仓库中偶尔缴获所得,或是由大城市来的学生和海外华侨带来;球拍是自制的“光板”。毛泽东此时惯用直板握法,中指和食指皆握在球拍前面。每当毛泽东伏案工作久了,就会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打上一场球。在你来我往的发球、接球、扣球中,一身的疲劳很快就消失了。毛泽东喜欢打乒乓球,而且十分关注中国乒乓球队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毛泽东还创造了“小球转动了地球”的“乒乓外交”的神话。

直握球拍出击很潇洒

乒乓球运动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当时的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羊皮纸当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这便成了乒乓球运动。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由于易于开展,适合中国人的体质,乒乓球运动很快在中国流行起来。学生时代的毛泽东青春勃发、激情活跃,自然也喜欢上打乒乓球这项体育运动。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湖南第一师范有一座很大的操场,可是没有室内运动场,一到雨天就不能开展运动。即使这样,毛泽东仍然觉得打乒乓球对场地的要求低,器材配置也比较简单,容易开展,所以倡导在学生中开展乒乓球运动。在他任学友会总务时,曾经给每个班配置了简易的乒乓球台。关于这个方面,该校学友会记事录中有明确记载:“惟乒乓一事轻而易举,随处设席,无须专室,运动即和徐适度,而置备复易。乃作木架12个,竹布网12片,每班各一,由每班一人具名领取。”

这一强身健体运动项目,毛泽东后来投身革命活动后也一直爱好有加。只是因为追求和领导革命的他前期总是多数时间居无定所、频繁奔波且转战南北,这项爱好大多时间被搁置起来。

直到中国革命重要进程中的延安时期,即中央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几经周折,最后选定陕北作为落脚地后,终于固定下来且一待就是13年,党中央在延安13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这才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居所和生活等。

如此形势和情况才为毛泽东等开展乒乓球等多种运动提供和创造了条件。于是,毛泽东号召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同时,自己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毛泽东喜欢的乒乓球运动才可能付诸实施。

当然,毛泽东在延安时恋上乒乓球运动还有一个缘由。那就是病痛染身之下接受保健医生的建议,配合医病所用。据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马海德同志的夫人苏菲在晚年谈到马海德为毛泽东担任保健医生的故事时,回忆说:“当时毛主席身体表面看起来挺好,但实际上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说风湿,长征的时候路上太辛苦,毛主席身体受亏,需要一个保健医生。这个保健医生不光是给他看病,还能给他生活上带来一些帮助,比如毛主席胳膊疼,有时抬不起来,马大夫就建议主席学着打乒乓球。我们请木匠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子,现在想想这个台子不是特别标准,因为当时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那时候毛主席不太会打乒乓球,发球很高,一打就翘上去,有时要跑到很远去捡,我跑得快,常帮主席捡球,每次我把球捡回来交到主席手里,主席总是会冲我微笑一下,好像很抱歉的感觉。”

于是,尽管前线硝烟弥漫,毛泽东需费尽心机运筹战事等方方面面工作,当时不仅没有乒乓球桌,就连乒乓球拍都没有,但是在延安王家坪(位于延安市西北部,1937年到1947年期间,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在这儿居住)住地,毛泽东还是吩咐警卫员等在窑洞外的院落里,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用两个桌子一拼,就“制作”成一张像模像样的乒乓球桌。毛泽东一有点空闲或是研究工作或伏案批阅文件、撰写著作久了需要换换脑筋时,就走出屋子去挥拍打一番,即便是下雪天扫一扫继续打,总是那么不亦乐乎。虽然不是招招制胜,但也是打得趣味横生,动作洒脱得很。更主要的是,达到了锻炼治病的目的。既缓解了身上大大小小的疼痛,还多少消除了运筹复杂万变局势所费身心的疲劳和压力。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25万余人进攻陕甘宁边区,而在陕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不足3万人,敌我兵力悬殊。为此,3月18日,毛泽东果断决定率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转战陕北前夕,炮火连天,战事频繁,还要搞生产。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身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核心人物,毛泽东身上真是重担千斤。然而,他并未忘记身体锻炼而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乒乓球成了他工作余暇的主要运动项目。

当时,毛泽东所用的乒乓球拍被戏称为“自力更生牌”球拍,所谓“自力更生牌”球拍,是警卫员不知从何处找来的两块木板并将它们用工具刨平,再用刀削一削自制而成。这样一副“延安精神”的乒乓球拍就诞生了。另一些配套的重要体育器材,则是后勤部的木匠师傅动手找来了弹性较好的树木,将它做成既能打球又能开会的一对桌子,自己织网又做支架。而乒乓球多数是从敌人那里缴获,也有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来的学生和海外華侨带来的。

那是个大雪放晴之后的天气,太阳被一层薄薄的浮云遮住,树上和墙壁的砖沿上都挂满了晶莹美丽的雪花,四周白皑皑银光反射,因而光线亮堂而柔和,空气清冽而新鲜。在王家坪毛泽东开会的窑洞前,战士们清扫了积雪覆盖的院落,支起土球台,特意请运筹帷幄已久的毛泽东出来打打球,吸吸清新的空气,活动活动疲惫的身子和大脑。

走出窑洞的毛泽东就用这种“自力更生牌”球拍,冒着风雪打起了乒乓球。只见他头戴棉帽、身着棉装,轻轻甩动几下胳膊,就笑呵呵地忙着与警卫战士开打了。毛泽东此时惯用直板握法,而且是中指和食指皆握在球拍前面。你来我往地发球、接球、扣球……最漂亮的,是毛泽东兴致盎然地反手击球。

毛泽东就一直拿着这两块“光板”拍坚持锻炼,还参加了延安时期开展的各项乒乓球比赛活动。此外,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许多干部群众也都纷纷喜欢上了打乒乓球这一简便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即使是在外部封锁严重、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战士们对乒乓球的热情依然高涨,一张乒乓球台可以集吃饭、打球、写字、睡觉等多种功能,乒乓球的传统在延安时期就扎下了根。

1937年延安“五一”运动大会上,乒乓球已经和田径、篮球一起成了正式比赛项目。之后的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会、“九一”扩大运动会,乒乓球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横握球拍扣杀亦老到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不仅自己注重锻炼身体,而且还热心好意地督促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展体育运动,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你们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睡觉不行,要锻炼,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行啊?你们跟着我转,时间长了把身体拖垮了不行。必须坚持锻炼,有了好身体,将来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于是,立竿见影,毛泽东随即就拿出钱来,让卫士们去买来单杠、双杠、哑铃、拉力器、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械,供大家锻炼身体用。乒乓球台就放在菊香书屋西房的会客室里。从此,体育锻炼就成了大家每日的必修课。毛泽东每当工作累了出来散步的时候,常常会双手反剪于身后、迈着稳当的踱步来瞧瞧大伙儿的锻炼情况。空闲了还会兴致勃勃地同他们一起打打乒乓球。

这时,毛泽东多为横握球拍,打出的球不怎么激烈,比较稳当,却变化多端。比起在延安时期的打法,更多了些许出其不意、诱敌深入等计谋,竞相谋略,睿智出击。

有时,毛泽东会故意虚张声势地望着对方的某个桌子角,挥拍真打时却突然转变了方向,把球打向另一边。经常搞得对方顾此失彼,措手不及,摸不着真假去向,乱了阵脚,疲于奔命。毛泽东却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处处主动。如果对方中计了,毛泽东便开心地哈哈大笑,时不时还会得意地冒出一句“声东击西,杀你个顾头不顾尾”。在这小小银球的你来我往之中,毛泽东不经意间把他精妙的军事谋略应用得有声有色,屡战屡胜。

1961年夏季,毛泽东在上海驻地一连工作了好几天都没有休息。有一天,卫士好不容易才说服他休息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毛泽东工作的这个地方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边放置有一张乒乓球台,目的是让经常长时间伏案工作的毛泽东能抽空打会儿乒乓球,不要过于劳累。但是,毛泽东平常出来散步时并不习惯走这个门。

这一天,毛泽东身边的摄影师吕厚民一方面考虑想让毛泽东锻炼一下身体,另一方面也真想给毛泽东拍一张打乒乓球的生动照片。他陪毛泽东出来散步后,就同毛泽东的秘书和保健医生商量好,在散步回来后,不走原来的门,而从另一条小路回来,走通往健身房的那个门。

毛泽东从那个门进去之后,看到了乒乓球台。吕厚民便趁机不露声色地建议说:“主席,打打乒乓球吧。”

毛泽东欣然同意了,高兴地说:“好哇。”说完,迈着稳健的步伐几步走近乒乓球台,从球台上握起了球拍。

站在球台另一端的保健医生看见毛泽东已经做好了准备,便把球发了过去。

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微弓着身子,盯着对方发球的走向。说时迟,那时快,毛泽东瞅准了方向接到了球,而且迅速“啪”地一回扣,把球打了回去,动作非常有力,身手也较敏捷。

于是,一张经过吕厚民“精心策划”的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在毛泽东浑然不知的状态下诞生了。这张照片发表后,在体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广泛好评。这次秘密“导演”毛泽东打乒乓球的举动及照片,成就了吕厚民一心想多拍出较为理想的主席各个方面照片的心愿。这张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珍贵而精美的照片,也因此成为镌刻难忘的历史瞬间的永恒记忆。

1962年,毛泽东来到武汉视察。在武汉风景宜人的东湖毛泽东多次居住的寓所,工作之余的毛泽东又抓起了球拍,高兴地过把球瘾。

身着标准四个大兜的“毛式”灰色中山装的毛泽东,刚刚放下批阅的文件和书籍,路过走廊上摆放的墨绿色、标准国产红双喜球台旁,在服务人员的热情邀请之下,兴致勃勃地拿起了著名的红双喜双面海绵加正胶的球拍,缓步走到球台前,就跃跃欲试了。

這次毛泽东一改延安时期的直握法而成横握法了。他左推右挡击过来的球,当左边来球又低又快时,他还低下身子去侧身救球。那副认真劲儿,很让人忍俊不禁。当来球高时,他还猛地抽杀一番。当他打着球了时,两旁观战的人们会鼓掌欢呼。而当他打不着时,他也会笑着摇摇头,遗憾确实由于自己平时练球少,球才会不断出界和下网。

切切关爱中国乒乓球

毛泽东重视和关心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情愫,集中鲜明地表现于他在新中国建立初始就倡导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上。而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和取得明显成效之处,首先充分地体现在中国的乒乓球上。

乒乓球在中国备受青睐,其真正火起来,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1952年6月10日,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把体育事业放到了重要位置而重视有加,并且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铿锵号召。在毛泽东这一伟大强劲题词感召下,全国人民积极踊跃投身各项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广大体育健儿们刻苦训练,备战赛事,为国争光,而且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可喜成效。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当时的西德多特蒙德举行。中国选手容国团连克强敌,收获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成为中国乒乓球和中国体育腾飞的起点。当年适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容国团等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回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这些荣耀归来的中国乒乓健儿,周恩来更是把容国团夺冠和十周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这个冠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典范: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

随着竞技成绩的提高,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升。1961年,国际乒联将第26届世乒赛的举办权交给了中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这年4月9日,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国男队击败称霸乒坛许久的日本队,首次夺得世乒赛团体冠军,而庄则栋和邱钟惠还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冠军。邱钟惠成为新中国首位女子世界冠军,她帮助中国队实现了女子项目上冠军零的突破。也就是说,中国乒乓球队获得了男子团体和男、女单打冠军,大壮国威,举世瞩目。庄则栋、丘钟慧等因此名扬世界,中国乒乓健儿从此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喜讯传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高兴,全国人民倍感振奋。一时间,神州大地乒乓升温。此届世乒赛成了中国乒乓球队成长壮大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乒乓球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乒乓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令人难忘的是,在此届世乒赛男团决赛最后一场时,容国团在上场前振臂喊出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最终他以2∶1击败对手,力助中国队夺得男团冠军,而“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成为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体育人的力量源泉。在此带动下,中国运动员都将拼搏精神牢记在心,代代相传。这也正是中国体育实现从弱到强的内在动力。

1961年,乒乓健儿们比赛完后,从新中国初期开始就一直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随即安排他们到避暑胜地北戴河调整训练。碰巧,这时毛泽东也正在北戴河办公,听说乒乓健儿们来到此地的消息后,贺龙特意把他们请到了毛泽东的住处。

毛泽东神态安详,面带微笑,缓步于队列前,与带队者即体育战线的负责人荣高棠、教练员、运动员一一热情地握手。其间,毛泽东不时地回头问荣高棠:他们都是哪里人?是不是学生?还念书吗?……国家主席如此平易近人的举动,关切的问询和简短的聊天顿时消除了大家的拘谨。最后,毛泽东言辞中肯地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勇攀世界体育运动高峰。

接见后,毛泽东饶有兴味地观看了乒乓冠军们的表演。面对这些健壮可爱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毛泽东由衷地流露出慈爱的神情。毛泽东那和蔼的父辈、耐心的师长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里。

时隔两年后,在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又一举夺得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3项冠军。回国后,荣高棠把奖杯送到了中南海,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

毛泽东笑容满面地接见了荣高棠。毛泽东对这几个精美的奖杯看得很仔细,不时前倾着身子,微微眯起眼睛,辨识着杯子上篆刻的花纹和文字。他极有兴致地边看边问:“这几个杯子叫什么名字?”

“这个是男子团体冠军杯,叫斯韦思林杯;那个是男子单打冠军杯,叫圣·勃莱德杯;另外一个是男子双打冠军杯,叫伊朗杯。”

毛泽东好奇地问:“为什么叫这些名字?”

“这些奖杯都是以个人名义捐赠的,并且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这些奖杯的捐赠者都是国际乒坛的知名人士。”

毛泽东点点头,又问:“这是不是就归我们了?”

荣高棠解释说:“奖杯是流动的,只是放在我们这儿保存,到下一届的时候还要送回去,还得重新去夺。”

毛泽东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这就是说,还得从头再来。”

毛泽东主席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却掷地有声,意蕴深刻,说得荣高棠心头沉甸甸的。他觉得,在许多场合,毛泽东一般是听的多,问的多,说的少,表态性的话更少,并不是走到哪里都有一番“评论”或“指示”。他常常是和颜悦色,听得认真,问得仔细,就像拉家常一样,而他一些简短的三言两语却又常常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中的,让人肃然起敬。

令人振奋的是,在第28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再接再厉,不负众望,又一举夺得了5个冠军。喜讯传来,举国欢腾。毛泽东更是喜不自禁,备感欣慰。他从中国乒乓健儿们的身上,喜悦地看到了中国腾飞的光明前景。

在操劳繁忙国事之余,毛泽东在贺龙的陪同下,再次零距离地仔细观赏了从外国人手里夺回的这金灿灿的5个奖杯。

1964年,当毛泽东看到国家体委报到贺龙元帅处的中国乒乓名将徐寅生所写《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后,眼睛一亮,兴趣甚濃,随即有感而发,指出“多年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文章了,全文充满了辩证法,处处反对唯心主义。”于是,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的新高潮。

提到中国乒乓球队另一个优秀传统,那便是集体主义精神。国乒集体里不仅有为国出战的主力,还有默默无闻的陪练,但无论何种身份,所有队员们都深谙:中国乒乓球队是一个集体,是整个团队在与世界争锋。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晚年深有感触地表示:“在我做运动员时期,毛主席几次接见我们。周总理也经常来鼓励乒乓球队。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很多荣誉。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一想到祖国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就会变得动力十足。在祖国荣誉、集体荣誉面前,每一位乒乓人都抛下私心杂念,心甘情愿为集体贡献全部力量。一支队伍的强大,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是不行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代代乒乓人秉承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一项以个人技能为主的运动中,淡化个人得失,坚持祖国荣誉至上,心甘情愿为队伍贡献一切力量。这也是中国乒乓球队能够一直屹立世界之巅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于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关注及其有关的思想理论,见地精辟独到而引人入胜,大大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广泛推动和蓬勃发展。

打造“乒乓外交”千古佳话

令人称奇的是,毛泽东把国际体育交往作为我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以重视和灵活应用。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眼观五洲风云,高瞻远瞩,通过国际体育活动这个极佳的桥梁,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建立和发展友谊,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及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这方面,“乒乓外交”堪称范例。1971年春,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时,中国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经绝缘了6个年头,外界要求中国乒乓球队重返世界乒坛的呼声日高,甚至认为没有高水平的中国队的参赛,就不能算是“世界级”的比赛。这次中国乒乓球队参加第31届世乒赛也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国参加的首次重大的国际比赛。正是这次世乒赛的参赛在外交方面打開了骄人的新局面,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国际形势仍很严峻。中苏对峙,苏联大兵压境;美国虽然开始与中国接触,但尼克松和美国政界人士仍频频表示“不放弃对中华民国的义务”;中日尚无外交关系,日本右翼势力和台湾国民党特务在日活动猖獗。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不参加第31届世乒锦标赛。

大赛前夕的1月29日,周恩来在西花厅同参加起草中日乒乓球协会会谈纪要的中方人员谈话,对会谈纪要文本草案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中日乒乓球协会会谈纪要于2月1日在北京签字。随后,组成了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向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组委会报名参赛。3月中旬,中国乒乓球队各项参赛工作准备完毕。14日晚,周恩来召集外交部和国家体委等部门负责人会议,听取关于中国队赴日参赛问题的汇报。

当时,体委内部又出现了去与不去两种不同的意见,而且不赞成去的还占了多数,理由是得知国外有几股敌对势力想破坏中国队的参赛,去了危险性很大。

周恩来沉思片刻后,说:“不去怎么能行?我们怎么能不守信用呢?”接着,他耐心地阐明派队参赛的理由,果断地说:“我们信守诺言,参加第31届世乒赛。”他边说边拿起笔来当场给毛泽东写报告,提出:此次出国比赛,已成为一次严重的国际斗争;我方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即使输了也不要紧,反正政治上占了上风。写完后,马上要秘书将报告发出。15日一早,毛泽东的批示传到体委:“照办”,“我队应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3月28日至4月7日,中国乒乓球队如期赴日参赛,历经奋勇拼搏,最终在第31届世乒赛上,一举夺得了全部七项冠军中的四项冠军,大大震动了世界乒坛。这四项冠军是:男子团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男女混合双打。另外还获得女子团体和男子双打两项亚军,但遗憾的是没有取得分量最重的男单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这场国际体育赛事,中国取得外交上的重大收获。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与世界体育界隔绝多年的中国运动员遵照毛泽东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广泛开展“乒乓外交”。中国运动员的高超球艺和友好态度广泛影响了各国运动员、日本各界人士和各国记者。其中,庄则栋等与美国运动员进行了友好接触,而且,在日参赛的美国队向中方提出了访华的请求。

4月3日,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就美国队访华问题写报告给周恩来,认为目前时机不成熟。4日,周恩来将加注了意见的报告送毛泽东审批。

毛泽东将这份报告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压到不宜再等的6日,可见毛泽东多么慎重,经过反复的考虑,才将大致同意周恩来意见的批复退给外交部。这天下午4时30分,中国代表团接到了外交部的指示:“……可以告诉美国队现在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相信今后会有机会。可留下他们的通信地址。但对其首席代表在直接接触中应表明,我们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活动。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运动员接触的消息马上在当地传播开来,并且引起了西方新闻媒介的普遍关注,甚至连正在莫斯科召开苏共二十四大的新闻都不如这条消息更加引人注目。

深夜的中南海毛主席书房里,毛泽东正在阅读新华社摘编的反映世界各国动向的“大参考”,他也被西方新闻媒介连篇累牍的报道所吸引。当他不久前看到庄则栋同美国运动员科恩接触的简报后,就提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同国内的电话联系由每天2次增加到4次,以便及时掌握动态。

当时,在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点的节骨眼上,对于是否马上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问题,毛泽东必然有一番深思熟虑,慎之又慎。

西方通讯社的报道使毛泽东重新考虑起原先的决定来。他同斯诺讲过,欢迎尼克松到北京来,有问题需要跟他解决。此时让就在家门口的美国乒乓球队打头阵是否有利?现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近尾声,如果不马上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那他们就打道回府了。

6日与7日相交的午夜前,毛泽东本来吃了安眠药想早睡,却似睡非睡。其实他的脑子里忍不住还在转动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与否的大问题。此时,毛泽东隐隐约约地感到某种天赐良机降临了。他仍像战争年代那样善于捕捉战机,如同进行一场战略决战一样,只要抓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就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让美国乒乓球队打头阵有何不可!它将为尼克松或者其他的特使来北京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这是打开中美关系局面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突然,毛泽东在似睡着的状态中低沉含糊地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打电话给王海容,邀请美国队访华。”吴旭君想到这跟白天批复的意思大相反,又想起平时毛泽东的交代:“吃过安眠药以后讲的话不算数。”她感到进退两难。这可不是儿戏,她想法子再小心证实一下他的真实想法——只有让毛泽东主动讲话。

这时,毛泽东坐在床上,头枕两手趴在胸前的饭桌上,吴旭君坐在他的对面。吴旭群故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吃饭,同时观察毛泽东到底清醒与否。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抬起头,使劲睁开眼睛,说:“小吴,你还在那里吃呀,我让你办的事你怎么不去办?”毛泽东平时都称呼她“护士长”,只有在特别严肃的时候才叫她“小吴”。

她故意大声说:“主席,你刚才和我说什么呀?我尽顾吃饭了,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

于是,毛泽东又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把刚才的话重说了一遍。这回,她听清楚了,真的是要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但是她还是不放心,反问了一句:“主席,白天退给外交部的文件不是已经办完了吗?你亲手圈阅的,不邀请了,怎么现在又提出邀请呢?你吃过安眠药了,你说的话算数吗?”

这回,毛泽东果断地一挥手,说:“算!赶快办,要来不及了。”事实表明,毛泽东此时头脑非常清醒。

吴旭君立即跑去把毛泽东的最新决定电话告知了王海容。这时,时间马上就要午夜12点了。吴旭君又跑回去立即将与王海容通话的情况报告了毛泽东。

毛泽东听罢点头说:“好,就这样。”说完,他上床躺下,很快就睡着了。

这样,一个震撼世界的决断作出且付诸实施了。

毛泽东在7日作出邀请美国队访华的决定后,周恩来立刻告诉外交部电话通知在日本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向美方发出邀请。

当中国代表团负责人宣布这一富有象征性含义的消息后,立刻引起轰动,日本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登出消息,报道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周恩来兴奋地在转给毛泽东的一份报告上写道:“电话传过去后,名古屋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超过31届国际比赛的消息。”当晚,周恩来向出席全国旅游和援外工作会议的代表宣布:从今天起,我们展开了新的外交攻势,首先从中国乒乓球队开始。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如约而至。由9名运动员、4名乒协人员及2名家属和3名记者组成的代表团走过了罗湖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来访的正式的美国代表团。

14日,周恩來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了美国等5国乒乓球代表团。他说:“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周恩来好客、谦逊和睿智的风度,亲切和蔼的笑容,诚挚友好的谈话,给第一次来到这块“神秘国土”的美国人以深刻印象,并且引起全世界舆论的关注。

1971年春天的“乒乓”外交确实将中美关系的突破性进展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此打开了中美20多年冰冻的政治僵局。毛泽东用他那经纶山河的大手,把这小小银球轻轻一拔,就“打”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送走了美国乒乓球队,迎回了从日本胜利归来的中国乒乓球队,周恩来在许多场合提到“乒乓外交”。5月30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在有着众多参加者的情况下颇有诗意地说:“4月7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把乒乓球一弹过去,就转动了世界,小球转动了地球,震动世界嘛!”

小球确实带动了大球。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10月,基辛格再次来华,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安排。1972年1月初,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组来华做尼克松访华的准备工作。2月21日,尼克松访华。这一连串的新闻,使得全世界都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国。“乒乓外交”从此有了别称:“小球转动了大球”。

可见,毛泽东对体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不仅仅出于一种国家领导人对某项事业的责任感,更不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或爱好,最根本的在于他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看到了它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题图 毛泽东打乒乓球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